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国时期的那些英雄人物,在起初都并不显眼,不过也有伯乐,能够慧眼识英雄。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曹操的两位伯乐。
第一位伯乐,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说家许邵。在东汉末年,盛行评说之风,而许邵是那时名望很高的评说家,只要是那个人物经他评述一番,一定立马名声大噪。不过这样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许邵这个人,识人能力很强,所以才能够有响当当的名声。
而那时的曹操,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因为也想赚点名声,就多次赠送厚礼给许邵,许邵觉得曹操这人的人品有点问题,所以就不愿意搭理他。后来,曹操有点威胁的意思,许邵不得已,就评了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完,大笑离去。
从曹操的表现可以看出,许邵的说法还是很合他的心意,或许说正好完美地评价了真实的他。就是这句话,后来成了曹操的形象代言,《后汉书》、《世说新语》等史料中关于这个评语的记载,也都大致相同。
曹操才能确实不一般,如果在安稳的年代,他应该成不了霸主,但是会是治理政务的一把好手。这从后期曹操打败黄巾军以后,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生产也可以看出。但是在乱世,他为什么会被称为奸雄,而不是枭雄或英雄呢?
这个从后来曹操的成绩,曹操的为人处世也都可以看出。奸雄,更有狡猾之意,也有英雄之意,而枭雄更有勇猛之意。如果说曹操在乱世中,是一个奸雄,要比英雄和枭雄贴切形象的多。许邵不愧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评说家,他的眼光犀利,看人透彻也确实让人佩服。他对曹操的这句评价,也成了后世人提起曹操,就能马上联想起来的一句话。
第二位伯乐,也就是曹操的重要投资人,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投资人,曹操就不会有自己的军队,就不会有后来的争霸事业,这个人就是卫兹。那么卫兹又是如何给曹操做投资呢?这要从曹操的仕途说起。
曹操最先做官是被举荐为孝廉,在古代,人们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只要是非常孝敬父母,有人举荐,就可以做官。孝廉并不是很大的官,但是被举荐为孝廉,就有了往上升迁的机会,就好像是现在获得了公务员的身份。
不过,生于乱世的曹操,越来越觉得做官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在董卓入京以后,觉得曹操是个人才,举荐他为骁骑校尉。但是曹操觉得董卓祸国殃民,最后结局肯定是自取灭亡,所以就连夜逃出京城。逃到中牟时,虽然被抓,但是又被县令放了,原因是县令觉得董卓不长久,曹操敢于和董卓抵抗,定是个英雄。
之后,曹操又逃到了陈留,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贵人,就是卫兹。曹操在曹嵩和乔玄的引荐下,见到了卫兹。卫兹一见曹操,便暗自称赞:“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卫兹初次见到曹操,就能断定,如今落难的曹操实乃乱世之英雄,可见其眼光独到之处。卫兹家境颇丰,当他看到眼前曹操,相谈一番后,就决定捐出全部家当,帮助曹操招兵买马。
因为得到了卫兹的赞助,曹操就没有继续逃下去,利用卫兹的赞助招来了五千多兵马,这是曹操最初的军队力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曹操虽是乱世英雄,但是如果没有卫兹的慷慨资助,就不可能有最初的军队。
也正是有了这五千多兵马,再加上家族力量的投靠支持,比如曹洪、曹仁、夏侯家族的人等等,曹操在董卓死后,围剿黄巾军,利用心理战术,摧垮黄巾军的凝聚力,使得数量是自己军队几倍的黄巾军最终投降。收编了黄巾军以后,曹操的军队就扩大到了上万人,取名“青州军”。同时也占有了兖州,成了自己的军队驻扎地。
曹操的这两位伯乐,第一位虽然没有帮助曹操,但是对曹操的点评却是流传至今;而第二位,则可以称得上是曹操霸业的奠基人。如果没有卫兹,曹操就没有能力招兵买马,也就没有后来的雄图霸业。
参考资料:《后汉书》、《世说新语》、《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