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未来城市 成都之路

2020-10-26新闻24

成都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记者 胡大田 摄

历经4500年文明史洗礼、2300年建城史磨砺,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迁,但城市空间结构几经调整,先秦筑龟城、隋唐扩秦城、明清起新城。时间长河浩渺。而今,成都城市发展该走向何方?

直面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多元性、复杂性——成都的答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围绕这一“根本”, 主动担当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的责任使命,在10月24日举行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成都在已有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基础之上,给出了未来城市理想形态的探索之路:

面向未来,努力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开放创新文化”相协调的公园城市发展动能。

关键词:空间形态

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逐渐形成

步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会址,红绿交映的绿道便映入眼帘。通过颇有创意的搭建,成都将天府绿道场景“搬进”了会场,向中外嘉宾展示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缩影。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正在打开一幅最新城市形态地图。

“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全域绿化体系,既满足生态需求,更能转换出经济价值,这正是公园城市的追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李树华如是评价。

随着三级绿道体系逐渐成网,贯穿全域、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也逐渐形成。当前,全市绿道累计建成4081公里。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间,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

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成都要营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巨大绿色空间,在“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思路下,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生态美境。

作为“城市之眼”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景区,已成为了人气爆棚的网红新地标。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立于此,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城、三岔湖等地标尽收眼底。而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城市绿心,成都正加快形成“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而作为引领成都“东进”的支撑性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氧气23万吨,创造30余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实现新增绿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平方米。

关键词:运行动脉

以TOD开发促进“多圈合一”

“每天晚饭后,可以来逛逛这里的小公园,还有小朋友玩耍的游乐设施,巴适得很。”家住武侯区双凤桥地铁站附近的黄燕玲,每天都要到双凤桥地铁站乘车出行,地铁站一天天的变化让她很惊喜。

为让市民“尝鲜”TOD带来的绿色宜居体验,双凤桥1号公园除了覆盖大面积的绿植,还有儿童游乐设施和多种景观造型。“我们希望展示成都TOD‘一站式生活’的舒适便捷和‘人在画中游’的宜居美景。”项目景观工程师谢立科说。

轨道交通改变城市布局,TOD综合开发改变城市形态。公共交通延展着城市空间的格局尺度,间奏着市民生活的律动音符。成都正重塑城市形态,推进枢纽站点与周边区域一体化设计,促进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让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皆能交往、皆有效益。

日建设计常务执行董事、日建设计(成都)都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大松敦参与了我市部分TOD项目规划及城市设计。在他看来,“通过细致地规划设计市民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间,同样可以从细节之处实现舒适宜人的公园城市。”

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未来5年内,我市TOD项目将全面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复合的公园城市地标和活力中心,实现轨道交通有效覆盖中心城区60%以上居住就业人口,真正树立轨道交通引领产城融合发展的典范。

未来,成都将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这一绿色出行系统,将如同网络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带来生活、生产、出行方式的改变,重塑城市多元空间价值。

数据显示,今年,除14个TOD示范项目外,我市还将新增5个TOD开发项目,届时全年在建项目将达到19个,所有项目开发完毕后总投资额将超过1600亿元。

关键词:发展空间

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臭水沟经过整治和景观生态打造,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白鹭、野鸭在水面翩然飞舞,蜿蜒的绿道在树丛中延伸,耳旁不时传来散步休闲市民的欢声笑语……这里已然化身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后花园”。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发展理念,天府国际生物城以国际生物医药专家和科研人才需求为导向,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国际化学校、医院、邻里中心、生态公园等配套设施。

这是成都高质量规划打造产业功能区的一个缩影。而其建设也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

成都提出,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和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是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未来将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对此深表认同。在他看来,要实现“城在园里”,首先需要打破过于明确的功能分区。另一方面,“在用地上强调混合性”,比如有些产业用地,可以有居住或者较高比例的绿色空间功能。此外,在细节上要吸引人,比如要有一定的吸引老人、儿童的设施等。

“现在有个新的提法叫‘有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王凯说,其实成都已经较多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办公园区、居住区以及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产业植入,公园里面也有业态。

成都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以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为导向建设产业功能区,目前已见成效。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域精心打造双柏国际化社区,重点围绕社区内居住的大量电子信息企业工作人员,通过“1 N”细胞式布局创智e站、e剧场、双小柏的厨房、Block街区等一系列公共空间,充分打造功能区党群会客、组织培育、资源对接以及社区人才文艺创作、演出互动、志愿服务、生活美学等多功能载体平台。

关键词:社区场景

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

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首次发布。《导则》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描述了未来公园城市的社区场景。就此,论坛上成都所提出的——未来形成“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也有了行动指南。

“巴适安逸和美”,当下的成都已有实践。

在武侯区七道堰社区居民们的家门口,小水池、拱桥、亭子、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经过拆违建、增绿地,周围的居民早已忘记了它曾经脏乱的模样,把它作为日常休憩健身的好去处。

成华区下涧槽社区也发生了“蝶变”——从老旧生活区升级成为公园社区。在保留原有工业文化的基础上,这里进行了基础设施、公建配套设施和功能化改造,并有机融入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元素,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凸显出了公园社区的文化特质。

“未来,当我们说起公园城市的时候,它不光是一个自然的公园,也是一个人文的公园。我也看到了成都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比如成都在社区发展治理上是走在前列的。”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博导乔清举如是评价。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提供的一组数据,依托以党组织为统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当前我市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改造老旧院落600个、棚户区17434户,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270个,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通过持续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打造适应各类群体需求的生活微场景,实现建成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关键词:发展动能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引擎

开放创新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繁荣富强、城市崛起发展都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愈发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融入“双循环”,坚持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原则,加快构建起驱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适配体系,让金融、数据、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成都汇聚,这座城市正不遗余力。

坐落于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学城正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产业园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引擎。

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区域,我市正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光源”、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更多“国之重器”在成都落地建设。当前,天府实验室已初步梳理了包括前沿医学、区块链、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几个相关领域,并初步遴选了一些团队来作为发展核心。

“公园城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是高端要素配置中心、创新策源地和先进文化引领者。”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申兵认为,成都如果要在区域中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知名企业、实验室、研究机构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在投资主体中加强企业投入。

为鼓励各类资本、投资机构在成都聚集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友好的金融生态,成都还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20条”。目前,正在制定实施成都人才新政2.0版,引入国际人才服务机构,招引全球知名科学家、顶尖科研人才(团队)、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创新环境。

一系列创新举措和人才新政的发布,无疑向国内外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成都已经开启了科技创新的加速跑,依托创新强动力、增活力,赋予公园城市示范区更广阔的未来。

记者 王琳黎 缪梦羽 李颖 曹凘源

#就业#成都#城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