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在秦昭王时期打下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此一战让赵国大失元气,杀赵卒40余万。但此战不久白起就被秦王赐死,其实白起死的并不冤枉,因为他只知道自己军功显赫,但根本看不到自身的问题。
得罪宰相
范雎时任秦国宰相,以善谋、远见著称。当时正值长平之战结束,秦国再次攻打赵国,其中兵分两路进攻。韩国、赵国被打的节节败退,十分害怕,只能派使者带金银财宝来收买范雎。他们以白起下70座城池为由,称其灭赵后必定高于范雎。又以赵地、韩地百姓皆不服秦为理,说服范雎劝秦王停兵。在金钱和理由面前,范雎果然劝到秦王同意议和。韩、赵贡献城池后,秦国同意罢兵。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白起对于罢兵之事非常不同意。首先,带兵打仗是他的本职,刚刚大胜赵军于长平,正是一举消灭赵国的好时机。此时罢兵,等于让赵国、韩国喘息之机,白起认为十分不妥。其次,军事战略秦王应该征求这个大将军意见。毕竟近几十年来,白起的军事战功已然无人能及,秦国军队就仿佛装在白起的口袋中一样,停还是打应该听他的想法。所以,白起非常不高兴“同事”范雎的谏言。
这时的白起并没有过后的王翦那么聪明。虽然军功卓越,但是将军永远是君王的将军,士兵永远是秦国的士兵。任你军功再高,应该守本职,听号令。还应该看清形势,看清自己,该进攻时要奋勇向前,该急流勇退时,要默默收起高傲的姿态,这才是为臣的保命之计。
居功自傲
虽然停兵,但9个月后秦王又下令开始进攻赵国的邯郸。当时白起正在生病,所以没有领兵出发。秦国将领王陵打不下邯郸,虽然秦国不断支援,但仍然没有什么进展,还死了不少秦国校尉。后来,白起病好了,秦王让他赶紧去接替王陵。这时白起竟然说邯郸不好打,其他国家可能会增援。现在秦国空虚,士兵不足,如果邯郸赵军里应外合,秦军必败。秦王还是让白起去打,白起不同意。范雎也来请白起,白起仍然称病,始终不去领兵打邯郸。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说不能打邯郸其实是一套说辞。当刚打完长平之战时,白起就支持继续打邯郸,此时又说不能打,这样的转变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居功自傲,故意要挟范雎和秦王。白起是没有看清形势的,他是武将,理应按照秦王指示领兵打仗。即使战败,仍然有回旋的余地,但他一味拒绝范雎,推辞秦王,这让上级“领导”必定心生不满。白起已经功高盖主,此时应该收起姿态,做好本职的领兵打仗工作。同时还要维持好与宰相范雎的关系,在意见不和、面临困难时,范雎也好从中斡旋,相互支持辅佐。即使真的不想再出征,还不如直接因病解甲归田,但白起没有这么做。
必然结果
白起不去打邯郸,秦王只好命王龁去进攻,但邯郸城太大、太牢固,久攻不下。后来,韩、魏援军到达,秦军死伤惨重。这时白起竟然说:秦王不听我的,现在看看怎么样?此话传进秦王耳朵,当场气急。下令让白起出发攻赵,白起竟然又一次称病拒绝。于是秦王直接贬白起为士,迁出咸阳,看都不想看他。刚走出咸阳十里,秦王不解气,与范雎商议后又派使者追上直接赐死。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白起之死很多人都认为比较冤枉,其实不然。秦王并不昏庸,他有抱负、有战略,善于听从下属们的建议。宰相范雎善谋略,有远见,虽然被重金收买,但其让秦军休养生息、和平获得对方土地的策略是很适合刚刚打完长平之战的秦国。白起之死的整个过程中,范雎并没有从中推波助澜,他只是在大局考虑给出建议,听从秦王的旨意安排,作出计划战略。相比之下,白起自身问题一大堆:居功自傲阴奉阳违、自持军功埋怨同事,最后竟然在紧要关头仍然不听命令,拆秦王的台。这样的下属,秦王定不会纵容。
所以,白起死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