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病欠下的15万元外债马上就还清了,接下来我就可以一心给孩子攒学费了!”9月23日,来自甘肃省康县42岁的农民工王样勤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百村扶贫记》栏目专题采访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表示再也不用为一家三口生活发愁。2019年7月,王样勤作为该县长坝镇长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被接收至西安鄠邑区中建一局管廊项目从事木工作业,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勤奋好学的王样勤很快就成为木工班组技术能手,月收入均保持在7000元以上,成为中建一局“稳就业”与“脱贫攻坚”系列行动的一个典型印记。
就业先行,唱响大山深处致富经
据康县扶贫办统计,该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6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人员占比高达40%。根据康县300多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行业优质劳动力短缺的现状,中建一局因地制宜制定了“稳就业”与“脱贫攻坚”行动方案,通过定向招工、劳务信息互通、劳务输出服务等机制,在中建集团历史上首次成建制地接纳甘肃省卓尼县、康乐县和康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一人中建务工,全家实现脱贫!”在甘肃康县大山深处,一句口耳相传小俚语折射出了脱贫致富的大奥秘。按照康县脱贫标准计算,贫困户只需在中建一局工地工作3-5个月就能实现全家脱贫。在“老员工”现身说法的传播下,小俚语一传十、十传百,使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效果,而王样勤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经熟人介绍,成为当批75名加入中建一局劳务队伍的员工典型代表。
为了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中建一局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劳务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劳务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匹配作用,既让农民工知道哪里有岗位,也让用人单位知道哪里有劳动力。目前,中建一局旗下10家子企业持续为康县提供岗位需求信息和就业平台,而分布在33个劳务示范村的信息员就是外界用工信息与本村剩余劳动力的“桥梁”,专门负责上门收集、整合与反馈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信息,为各村提供政策解读、纾忧解困服务。
技能加持,培育工地班组先锋队
“将他们由农民转化为农民工,再由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贫困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技术来脱贫致富,创造美好生活。”中建一局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左强介绍。今年以来,中建一局开创“技能扶贫”模式,已从最初单纯的劳务扶贫转向“导师带徒+夜校培训”,帮助康县农民工培养职业技能,逐步走上技能脱贫的道路。
按照中建一局“技能扶贫”方案,每一名康县务工人员在工地上要严格接受一系列安全、质量、维权、防疫等应知应会岗前培训,对无技能的人员会开展专业上岗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获得专业资格认证,最终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
“一枝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培育众多技术型康县贫困农民工已纳入了中建一局基层项目扶贫培训日程。在中建一局西北公司西安市鄠邑区管廊项目上,63名农民工经过夜校培训与工地实训,已熟练掌握绑钢筋、浇混凝土与制木模等技能,成为工地班组中的一支效率高、做工精的先锋队。让王样勤心怀感谢的是其木工师父侯定军,在师傅手把手经验传授下,他已成长为项目木工班组的技术能手。如今,王样勤也开始招收徒弟,他的徒弟赵洪剑同样是一名康县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工。为了尽快教会赵洪剑木工技能,白天他带着徒弟在工地手把手实操,晚上休息时则抓紧时间与徒弟探讨精确控制木模板尺寸等技术问题。
样板引路,孵化建筑劳务示范村
随着康县农民工“传帮带”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扩大,作为中建集团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扶贫牵头单位,中建一局与康县政府联动,精准推进“建筑劳务示范村”建设,以33个村作为样板,开创“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就业脱贫模式,进一步巩固康县脱贫摘帽成果,确保康县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逐步将康县培育成“建筑劳务输出基地”,致力五年内将康县打造成为“建筑劳务输出品牌县”。
今年9月19日,中建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郑学选与甘肃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共同为首个“建筑劳务示范村”揭牌。短短一个月之内,康县以样板引路、经验相传的方式,快速孵化了33个 “建筑劳务示范村”。
截至目前,中建一局招用康县农民工达1146人,超额完成了今年中建集团下达招用975人的任务指标,人员广泛分布在10省、11市、20个项目中。据康县扶贫办主任李江涛介绍,从2013年到2019年底,康县贫困人口从16797户、65960人下降到340户、1085人,贫困发生率从36.41%下降到0.61%,今年初该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