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论提升身价:管仲拜相齐桓公斋戒三日,诸葛亮出山刘备三顾茅庐

2020-10-26新闻12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有着一技之长的人总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希望自己的能力有用武之地。古代两位名相,一个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当初又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身价的呢?我们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身价呢?

管仲拜相,齐桓公斋戒三日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霸业的重要规划者。最初,他和齐桓公还有着一箭之仇,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答应重用自己的仇人管仲。也正是齐桓公的这种不计前嫌的胸襟,帮助他成就了春秋霸业,成为了一代霸主。

(管仲)

不过,虽然齐桓公决定重用管仲,但是,管仲清楚,自己和齐桓公有着一箭之仇。再加上曾经侍奉的是其他主子,如果随便答应齐桓公的招揽,一定不会被重视,也不能令其他人信服。于是,管仲再三推辞。鲍叔牙和管仲是知己,知道管仲的心思,就让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并举行拜相仪式。

齐桓公十分信任鲍叔牙,他本来是想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丞相。但是鲍叔牙坚决不受,并表示,管仲之才,十倍于自己。虽然,鲍叔牙有些夸张和谦虚,但是管仲之才在鲍叔牙之上也确实不假。齐桓公见鲍叔牙如此推荐管仲,也就同意采用当时的最高礼仪来请管仲做丞相。

(管仲影视形象)

齐桓公斋戒三日,然后采用仪式典礼,正式拜管仲为相。这次,管仲没有再推脱。因为管仲出身卑微,为了让贵族们能够心服口服,齐桓公同时将管仲拜为相父。这样,贵族大夫没有人敢再轻视管仲了。

试想,如果管仲开始就接受为在齐桓公手下做事,只能谋个一官半职,不会被重要。为了能够引起齐桓公的足够重视,他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做法,故意不接受齐桓公的官职,直到时机成熟,齐桓公给了足够高的职位,足够好的礼仪和声望,他才接受。

(齐桓公和管仲塑像)

这也不是说管仲有多虚荣,而是乱世之中,需要先立威望,拥有权力。如果没有绝对的威望,即便有才能,也不能令人信服,如果没有权利,即便下令正确,也很难得以推行和实施。管仲明白这些,所以,他必须让权力最高的人给自己树立威望,并给予自己足够的权力来施展抱负。

(齐桓公)

诸葛亮出山——早有打算,就等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也是历史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可谓神乎其神。但是,细究背后,你会发现,不是他神,而是他早有打算。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先说他平常种地唱的歌。《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常常自己亲自种地,并且边种地边唱歌,并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生于乱世之中,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是想在乱世之中辅佐一代明主,然后像管仲一样,帮助明主成就一番霸业。

(诸葛亮)

刘备还没有找上门时,他已经学习了治国之道,熟读兵法。但是他不能亲自去找刘备,因为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懂得欣赏和珍惜。就比如庞统,亲自登门去找刘备,可是刘备却忽视了凤雏之才,将其安排在一个小县衙里面做事。诸葛亮如果也亲自登门造访刘备,可能也会不被看重。

即便刘备重视诸葛亮,他身边的两位兄弟也未必会看得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是武将,武将有一个特点,看不起耍嘴皮子的读书人,所以轻易登门自荐,很有可能不被重用。诸葛亮如此聪明,自然想到了引路人。

两位引路人的铺垫,成就了三顾茅庐的佳话。这两位引路人,一个是徐庶,一个是水镜先生。他们其实很大可能都是诸葛亮布的局,目的就是提高身价,引起刘备重视,出山之时便创造神秘,树立威望。三顾茅庐,不但成就了诸葛亮,也成就了刘备。因为诸葛亮因为三顾茅庐得以施展才华,刘备也因此而留下了求贤若渴的美名。

试想,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关羽张飞尚有不服,若是诸葛亮轻易出山,又如何能够在刘备阵营站稳脚跟?

(张飞)

古人提升身价的目的,一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二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他们往往从最高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让最高管理者为他们开辟道路。毕竟最高管理者有最大的权力,可以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力便利,为他们提供足够大的施展空间。

参考资料:《三国志》

#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