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在替朱标选继承人的时候,如果严格按照儒家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轮不到朱标次子朱允炆继位的,如果真是这样,明朝的历史也有可能改写。
为什么说轮不到朱允炆继位?首先看看朱允炆的兄弟,他的长兄朱雄英,是朱元璋真正的长孙,但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岁时候就死了,后来追封虞王,谥曰“怀”。他还有四个弟弟,三弟朱允熥,封吴王,四弟、五弟分别封衡王、徐王。这里所说的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位的,就是他的三弟,吴王朱允熥。
对中国历史制度比较熟悉的朋友,第一次看见“吴王”这个封爵时就会感觉有问题,因为朱元璋称帝前当过吴国公与吴王,“吴”和“明”更是明朝建立前的两个候选国号之一,按照历朝历代一直以来的原则,这个封爵因为出过皇帝,是不能再封给臣下的。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他继位前受封的“秦王”在唐期间就没有再封给其他人,甚至李世民担任过的尚书令,只是一个官职,也没有再授予给其他人。
朱允熥的五叔,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开始的时候被封为吴王,但后来还是改封为周王,去了开封就藩。而朱允熥吴王的封地,更是在浙江杭州,江南一带是财赋重地,除了朱允熥,明朝在之前或者之后,都没有再在江南一带封过亲王,可见朱允熥所受的待遇,实在其他藩王之上。
为什么有这样优厚的待遇?恐怕就是为了弥补他失掉的皇位。 朱标的元妃是常氏,她出身可谓根正苗红,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皇太子妃。这位常氏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就是早死的朱雄英,以及朱允熥!
这样说来,在朱雄英早死的情况下,朱允熥是名正言顺的嫡子,朱元璋的嫡孙,在儒家立嫡不立长的传统下,继位顺序是排在其他兄弟前边的。 再看看朱允炆,朱允炆是朱标次子,他生母吕氏本来只是朱标的次妃。吕氏的家族地位更无法与常氏相提并论,她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祖上就是宋末守卫襄阳,然后降元的吕文焕,吕本也只是投明的元臣。
但为什么朱元璋后来却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是他们年纪相差太远?不是!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朱允熥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只差了一岁,朱允炆封皇太孙时也只有十五岁,还处于看不出贤愚的年纪。
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朱允熥那悲剧的身世。 常氏在生下朱允熥之后,估计是因为难产或者产后的其他病症,在第二天就死了,朱元璋对儿媳妇的去世很伤心,追谥为敬懿皇太子妃,还穿上素服辍朝三日,朱标以太子之尊也穿上了丧服悼念亡妻。
无论怎么样痛惜悼念,朱允熥一出生就没了娘,这是事实。而庶母吕氏,之后又和自己父亲生下了三个弟弟。最重要的是,吕氏被正式扶正,成为了太子的继妃,东宫的新女主人。
吕氏成为皇太子继妃,她所生的庶长子朱允炆,也因此升了一级,成了朱标的嫡次子,原本的嫡次子朱允熥则尴尬的降为嫡三子。 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庶子,母亲一扶正,是不是名正言顺就成了嫡子?
我们来看一个类似的例子,商朝最后一位王商纣王,他本来有个同母哥哥微子启,但因为母亲生微子启时还是妾,生纣王时为正妻,所以纣王才是嫡子,只能由纣王继位。(当然也有说法微子启与纣王不同母,本来就是庶母所生庶子,因为商代年代久远,史书说法矛盾,所以权当参考。)
这种“侧室扶正后生子才算嫡子”的商礼,在商朝之后就不实行,被周公制订的周礼所代替。原因是如果扶正后的母亲再生下孩子,同父同母的兄弟,就会出现哥哥是庶子居后,而弟弟却是嫡子居前的怪事,显然有违礼法。
但不实行,不代表朱允炆就可以升为嫡子,因为本为庶子排在嫡子后边,却因为其母被扶正,反而排了在前边,这样做一样有违儒家礼法。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朱允熥的继承次序高于朱允炆,是毫无疑问的。
只不过,儒家礼法,比不过朱元璋一道圣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薨逝,朱元璋痛哭不已,谥“懿文太子”。而在同年,朱允炆越过朱允熥,被册封为皇太孙。
朱允炆成为胜利者,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是他的性格极其孝顺。朱标病重期间,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后来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很快就被立为皇太孙。估计就是看上这番的纯孝。
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担心本来已经盘根错节,互相联姻的功臣家族借外戚的身份进一步坐大,因而选择了母家出身一般的朱允炆。这其中一个佐证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第二年,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蓝玉大案拉开序幕,常氏家族也被卷入此牵连极广的大案之中,当然此时皇太孙之位已定,但也可以反映出朱允熥的这个功臣权贵外家,绝非好事。
当时最讲究礼法,拼命在受蒙元统治过后的中国地区恢复儒家传统的朱元璋,放弃了嫡出的朱允熥,却去册立身份低于他的朱允炆。这一点,很多朝臣都是心知肚明,只是不敢说出来,在皇权面前,儒家的规矩也是可变则变,随便解读。但朱元璋这样做对后世不是没有影响,明世宗时候的大礼仪之争,还有明神宗的储位之争,都是皇帝轻视儒家传统导致的。
朱允熥的吴王和就藩地杭州,都是在朱允炆继位之后才封的,可能是兄长对他没有得到皇位的补偿,但朱允熥并没有就藩。就在几年后,四叔朱棣造反,太子朱标一家被团灭,朱允炆是不见了踪影,朱允熥与几个弟弟就被抓住,他被降封为广泽王,被贬去福建漳州。但很快被召还,朱棣随便安了一个“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的罪名,将他废为庶人,和异母弟弟朱允熞一起囚禁在凤阳,永乐十五年(1417年)死,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