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湘西10月25日电 题:“挂”在山间的苗寨凉灯“亮”了
作者 白祖偕 王昊昊
从湖南湘西州凤凰县山江镇出发,沿着狭窄的山路蜿蜒而上,车窗外的景色瞬息万变。40多分钟后,车达山顶,一个特色鲜明的湘西苗寨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凉灯村。”领路的凤凰县林业局干部、驻凉灯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宇说,这里海拔900多米,周围崇山峻岭,古木参天,“从远处看,这个村子就像一盏‘挂’在山间的凉灯。由于交通闭塞,这里以前很长时间几乎与世隔绝。是路、电、网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大美凉灯村。杨华峰 摄
一条修了十年的山间道路
凉灯村属于自然古村落,由于山高路远,凉灯村民世代都靠一条自己走出来的山间小路连通外界,从村里到镇上,十几公里的路程走一趟得花好几个小时。村里下辖的5个村民小组可耕地极少,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还常被野猪“代收”。饱受贫困之苦的凉灯人大多只能外出谋生,留村人员仅四分之一,多为老人和小孩。
“以前由于路难走,村民一般不出门,有事出门都是‘两头黑’。”村支书吴求金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大多靠卖木炭维生,天没亮时就挑着木炭下山,三四个小时才能到镇上,一斤木炭卖两毛钱。卖完木炭往往要到下午五六点,返回时已是天黑人乏肚饿。
迫于交通条件,凉灯人只有在看病或赶集时才下山。“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是几代凉灯人的梦想。但因地势险峻、修筑难度大、资金短缺等原因一直不能实现。”从深山走出去的吴求金深知村民的艰辛与期盼,2006年当上村支书后下决心修路,“我们向上级打了报告,想不到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并得到资金支持。”
吴求金说,2007年,从没有过村部的凉灯村在凤凰县扶贫队的支持下建起了第一个村部。“村里把修路任务责任到户。资金不足,我们就发动全村老少从悬崖峭壁上凿石头打路基,党员带头,村民与扶贫队、施工队一起奋战,将百多斤重的石头一块一块抬到路上,一年后终于打通了下山的土路。”
凉灯村一景之苗家武术世家基地。王昊昊 摄
“路是通了,但路上乱石遍地,下山仍然很难。硬化这段路,政府花了1000多万元,用时整整十年。十年间,省、州、县领导和驻村扶贫队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所以,2017年5月8日,路面全部硬化完成时,村民们兴高采烈、杀猪宰羊,像过节一样庆祝。”吴求金说,如今,这条公路已逐渐繁忙起来,外地旅游车、运货车、私家车等络绎不绝。
一场告别油灯的特殊“战斗”
“凉灯”在苗语里的意思是老鹰落脚的地方。10年前,当凤凰县几乎所有乡村都用上电时,凉灯村的夜晚还只能靠煤油灯点亮。“每次到别的村都非常羡慕,人家电视机洗衣机早就用上了,我们村却连个灯泡都没有。”吴求金说,这种差距让村民们极度渴求通电。于是,一场特殊的通电“战斗”打响了。
修葺一新的苗家房屋。王昊昊 摄
“经过扶贫队的努力,电力公司答应给我们引电,并免去每户200元的安装费,但要村民把电杆从山下抬上来。”吴求金说,当时的土路坑坑洼洼行车不便,而且一些地方路弯太急,电杆太长转不过来,只能依靠人力抬电杆上山。
忆起通电最艰难时刻,吴求金动情落泪:“架设到达凉灯村的电线需要几十根电杆,每根电杆少说也有800多斤重,我们16人抬一根。妇女备饭,为数不多的青壮年抬杆,老人小孩负责给抬杆者擦汗带饭,全村总动员,一天也只能抬一根电杆。当时很多村民累哭了,但没有一个人放弃,因为大家太想过上有电的日子了。”
经过全体村民和扶贫干部三个多月的奋战,凉灯村终于在2010年实现通电,凤凰县也因此实现了用电村村通。“现在,所有村民家里都有了电视,有的还用上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村民和在外务工的家人进行视频聊天也很方便。”吴求金说,电力还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大家用电煮饭、取暖,“滥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没有了,环境也更美了。”
一个幸福蜕变的美丽未来
灯亮路通后,在扶贫队的帮助下,村里又先后完成了道路绿化、加装了公路护栏,启动了危房改造。改造工程由专业施工队完成,保持了原有苗寨风貌。“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看到改造后的新家很是感动。“吴求金说,看到村里的变化,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不想外出了。”于是我们建起了竹笋加工厂和黄酒厂,目前已带动20户建档立卡户就业,还引导村民加入了产业合作社。“
“舂米、称重,用清水浸泡一天后将水沥干,然后蒸熟、放凉冷却……”已有两年工作经验的酿酒师、“90后”凉灯小伙吴燕明说起酿酒环节如数家珍。
“酒厂到我家不足两公里,以前的山路弯来倒去,要走近一小时,现在一会儿就到。厂里的9个工作人员都是凉灯人,有6个酿酒师。”吴燕明此前在外打工创业,看到家乡的美丽蜕变,就决定回乡创业,与其他年龄相仿的村民一起发展民宿、养殖等产业。
“道路让凉灯联通了山下世界,互联网更让凉灯与世界连通。”吴燕明说,仅仅这两样,就彻底改变了凉灯村。以前村里人只有看病或赶集时才下山,现在想走就走;以前的凉灯无人知、无人来,如今外界通过互联网知晓了凉灯的美丽、独特,来村里旅游、考察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画家、作家还常年驻村写生、写作。
今年7月,凉灯村实现了全面脱贫。“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我80多岁的老母亲以前几乎不出家门,现在路修好了经常到各村组闲逛,有时还和家人坐车去镇里赶集。她经常感叹以前过年都吃不上肉,现在想吃肉就可以吃。”吴求金说,“有一次,母亲还特别说要感谢我,感谢共产党,让她天天像过年。”
凉灯村的发展,让吴燕明这样因家乡美丽蜕变而返乡的人更加坚定了协力共建家乡的决心和信心。“我将继续努力,希望成为一名更出色的酿酒师。我的朋友们有的已在县城开蛋糕店,有的民宿生意火爆,有的准备回乡发展新产业。”吴燕明说,凉灯村“亮”了,凉灯人的未来将更“靓”。(完)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