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无需羡慕北方石窟,杭州有一处造像群,去过杭州的人几乎都见过

2020-10-25新闻8

说起石窟和造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因为这是中国的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都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而且普遍都在北方,说到南方的石窟造像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实际上在杭州的灵隐寺边上的飞来峰峭壁上和石洞间,散布着五代、 宋元380多尊石刻造像,这里是我国东南沿海最佛教造像群。

相比于四大石窟造像,飞来峰的造像由于大多都比较小,仿佛不能与北方石窟造像相比,但实际上与四大石窟的手法一脉相承,只不过到了南方,适应了南方的温婉娇小的特点,再加上飞来峰本来就不高,因此这里的造像可以说是缩小版的石窟造像,如果飞来峰足够高大,那么这里可能会被视为中国第五大石窟造像。

飞来峰是一座高209米的石灰岩山峰,这个高度在北方顶多能称之为土堆,但在南方多山但又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里被称之为山峰,在飞来峰北面山崖有着很多自然的洞壑,据史书记载,历史上飞来峰曾经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埋没。

飞来峰造像的形成

飞来峰位于灵隐寺前,是一座高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在北麓山崖及自然洞壑中,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造像群。

中国的石窟造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的石窟是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中国石窟的造像从南北朝时期开凿开始,逐渐发展出了中国自己的风格,并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此时唐朝国力强盛,更有经济实力去建设石窟,这个时期的石窟造像品种最多,艺术成就最高。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强转衰,战乱不断,石窟造像艺术日趋衰,中国进入到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皇帝轮流做,南方则是割据政权,其中钱镠割据浙江,后被封为吴越王,由于钱镠的政策,浙江境内战事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而钱镠和其子孙都信奉佛教,大兴佛寺,也模仿中原地区开山凿像,但由于杭州的地理条件不如北方,因此选择更加温婉的形式,于是就有了飞来峰造像的开端。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而南宋更是定都杭州,造像风气也兴盛,到了元朝更是如此,据《汉藏史集》和《萨迦世系史》等藏文文献记载:元初的江南活跃着一些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元世祖“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加瓦为江南总摄,掌释教” ,僧官杨琏真迦将这类盛行于大都的密藏造像引入了杭州,飞来峰造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了汉梵并存的现象。

飞来峰现在有哪些造像?

目前,飞来峰造像中五代、宋朝、元朝时候都有,其中北宋最多,其次是元朝,最少的是五代时期的,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存续的时间较短,给吴越国制作造像的时间比较少。

目前,五代时期的造像大概有10多尊,都是佛教净土宗的“西方三圣”,也就是本尊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分布在山顶和青林洞口,在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

两宋的造像最多,大概有230多尊,主要在青林洞和玉乳洞,其主题多是罗汉和祖师像,青林洞中的阿弥陀佛像,其高仅33厘米,在一旁刻着周钦造像题记,是北宋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尊,其中有一个比较有趣,其本来雕刻的是三国时期曹魏僧人朱士行往西域寻找佛法,有3人拉着两匹马,两匹马托着经书,一旁刻的是《朱八戒》,但这是后人改的,原来刻的是“朱士行”,可能有人是借《西游记》来打趣吧。

而这其中最出名的也是游客看的最多的则是布袋弥勒造像,这尊弥勒像位于冷泉溪南侧,粗眉大眼,嘻笑颜开,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袒腰踞坐,自然生动,两侧围绕十八罗汉,依山势布局,或静或动,姿态各异,龛的周长达900厘米,是飞来峰造像群中最大的一龛,去过飞来峰的人应该都见过这尊造像。

元朝的造像近100尊,其中题记尚清晰可辨者19尊,其中梵式46尊,汉式62尊,其余8尊是受梵式影响的汉式造像。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是浙江境内最大的元朝造像群,除龙泓洞内的一尊观音外,其余分布在冷泉溪南岸和青林、玉乳、龙泓、呼猿各洞周围的崖岩削壁上。

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五卷记载:“时江南释教都总统永福杨琏真伽,自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恢复佛寺三十余所,如四圣观音,昔之孤山寺也。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而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可见当时元朝对佛教有多么的推崇和重视。

元朝造像深受密宗影响,佛像螺髻高尖,菩萨宝冠上部外敞,纹饰繁缛,龛有平顶和拱券两种,莲座上沿饰莲珠纹,出现亚字形须弥座,头光和身光均素面,而佛像的样貌和服饰在有着汉式佛像的特点。

飞来峰造像汉梵并存的审美及内涵

造成飞来峰造像汉梵并存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元朝的杨琏真迦任释教总管期间,在南宋陪都杭州大兴佛教,兴建藏传佛教寺塔,以缓和与南宋人民的矛盾,在造像的过程中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因此吸收了大量的汉佛教的文化及特点,形成了汉梵并存的审美观。

飞来峰梵式造像吸收汉佛教文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在人物造型、雕刻手法、装饰体现、造像精髓等方面。造像的写实性弱化了梵式的规范和样貌,虽然在造像的过程中保留了耳珰、U字形的项链、法器等饰物的藏式的特点,但人物形态,丰颐的面部,身上的袈裟,莲座上悬瀑的袈裟和衣褶处理均有汉式风格特征,这是因为汉式佛教的样貌和服饰更容易让老百姓接受。

飞来峰的造像群虽然保留了部分藏传佛教的特点,但已经很难见到密宗造像中怒发倒立、面露凶相、 龇牙咧嘴、鼻孔开阔、怒目圆睁、筋骨毕现等特征,这不符合汉人的审美以及他们心中佛教人物的形象,汉藏佛教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也预示着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在用软制度来得到江南老百姓的认可。

中国的石窟艺术到了宋元时期,已经不能与隋唐时期相比较,但是飞来峰造像,尤其是元朝时期的造像,弥补了中国造像艺术史中的缺环,体现了当时朝代的特征,是中国石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因为飞来峰造像的重要性,1961年4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飞来峰造像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也将飞来峰造像纳入到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杭州市志》、《杭州飞来峰造像“汉梵并存”审美样式及内涵解析》

#五代十国#宗教信仰#元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