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病例丨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却形成血栓?

2020-07-21新闻2

左室血栓是发生体循环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对于预防栓塞意义重大。左室血栓常发生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局部运动障碍、有室壁瘤形成的患者中。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就不会发生左室血栓吗?未必!近日,《J Am Coll Cardiol Case Rep》就发表了这样一则病例,一起来看下。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42岁,家中发生昏迷后被送往医院。

体格检查发现,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1/70 mmHg,氧饱和度94%,呼吸音正常,心音正常,无杂音、摩擦音和奔马律。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但说话含糊不清,左上肢和左下肢肌力为5/5级,右上肢和右下肢肌力为4/5级,颅神经II~XII、四肢感知和反射完好无损。患者患有横纹肌溶解症,并伴有急性肾损伤,精神状态有所改变。

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慢性右侧额叶梗塞,急性和亚急性扩展,其分布情况与近端栓塞源有关。

既往史

有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多发脑血管意外史4年,吸烟史4年。2年前发现左室肿块,接受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治疗,具体治疗时间未知,因经济原因停用利伐沙班。

病情解析

考虑到患者存在左室血栓和多发脑血管意外史,患者极有可能是左室血栓复发伴栓塞。脑血管意外的其他潜在病因包括阵发性房颤、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炎、脑内病变。

诊疗经过

超声心动图显示无瓣膜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射血分数55%~60%,左室顶部有一2.5 cm × 0.9 cm的肿块(图1)。

图1. 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血栓(箭头处)。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缺血性改变(图2)。

图2. 心电图。

心脏磁共振成像证实左室存在肿块,且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图3A~B);灌注序列成像显示肿块内无灌注(图3C),反转时间270(图3D)或70的钆延迟成像显示无强化和低信号。上述发现高度提示存在血栓,因为大多数心脏肿瘤会吸收钆对比剂。

图3. 心脏磁共振成像。

冠脉造影显示,左回旋支近段轻度狭窄,但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疾病证据(图4)。发现双侧腘动脉血栓,怀疑是左室血栓的栓塞并发症。

图4. 血管造影图像。

血液学检查未发现高凝状态的证据。蛋白S和蛋白C活性水平正常,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II基因未突变,β-2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和IgM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G和IgM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患者无狼疮性抗凝因子证据,否认任何凝血障碍的家族史,恶性肿瘤筛查无明显异常,包括乳房X线检查、巴氏涂片和大便潜血试验。

患者进行了开胸手术,切除大小2.5 cm×1 cm的肿块,其病理检查与组织血栓一致。患者横纹肌溶解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得以好转,出院后长期服用利伐沙班。

出院后12个月随访,患者未发生任何血栓或栓塞并发症事件;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室肿块未复发,左室功能正常。继续每天服用利伐沙班。

病例讨论

出现左室血栓但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比较罕见,目前文献中仅有31例报道,其中81%的患者出现栓塞并发症。与本例患者的情况不同,文献中的大多数患者是在明显的疾病状态下形成的血栓,如结缔组织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血管炎、急性发热线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或恶性肿瘤等,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但本例患者并未发现容易识别的诱发因素。

心尖部似乎是最容易形成左室血栓的部位。研究显示,在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大多数左室血栓发生在心尖部,其他部位包括室间隔和二尖瓣人工瓣膜处。心尖部也是心梗患者最常见的血栓形成部位。

左室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手术除栓或系统性溶栓,尽管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或指南指导,但可以借鉴左室功能受损患者血栓形成时的治疗建议。

2013年ACC/AHA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指南、2014年AHA/ASA卒中预防指南分别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3个月,维持INR在2~2.5或INR>2.5。2017年ESC的STEMI指南则建议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6个月。

此外,AHA/ASA指南指出,可选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的替代之选。

如本病例所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复发左室血栓或栓塞事件,提示可以考虑更长时间的抗凝治疗。

#心脑血管#血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