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写这篇文章可能又会招来一片嘘声,因为之前写过一篇郭嘉和贾诩跟诸葛亮没有可比性的文章,结果引来太多网友的声讨之音,但是不能因为害怕被喷,就不对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进行探索和求证,我也相信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的谨慎求证,才能还历史以真实,也才对得起我们爱好历史这四个大字,否则人云亦云,拿不出根据和论证进行以讹传讹,那就是一个伪历史谜。
民间一直流传一种说法:“诸葛亮善于治国,但不是一名合格的三军统帅”,是啊,就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将近十年,却未立寸功,未夺寸土,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后世之人就对诸葛亮的统军之才大加质疑,横乱指责。
没错,谁叫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呢!就连编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的评价很明显的带有以成败论英雄的意味在内,其实陈寿的这句话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经不起任何的推敲性,他的意思是连年动众就必须得成功,否则就是在这方面没有特别的才干,明显的书生之言,一介书生的陈寿又怎么会知道决定战场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绝不是一个应变将略就能概括的了,照陈寿的逻辑,曹操曾败于赤壁,曾败于汉中,终其一生之动众,最终也没能统一中国,那曹操在带兵之才上也是个无能之辈了?
军人就得让军人来评判,唐朝战神李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那是无上推崇,直接推翻了先前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芒,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 《通典李卫公兵法》
李靖批点诸葛亮用兵之术的要点,认为其军队的战斗力可与秦国战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师相提并论,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闭守不战正如长平之战廉颇拒守白起是一样的,遇到强大到无法战胜的对手时,蓄盈待竭,避其锋芒是最好的选择,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这两大战神级别人物的问答,同时得出了一个结论:不是宣王司马懿不行,而是对手诸葛武侯太神通。
司马懿父子三人
当年诸葛亮的身后只有区区益州之地,而曹魏政权却拥有中国十州之广,在此情况下诸葛亮犹能率领数万之师攻击司马懿十万之众,且来去如风,进退得宜,使司马懿只能闭门不出,不敢应战,并令将士随时处于一级战斗状态,随时准备战斗,人不解甲,马不离鞍,尤其在上邽之战中,打得司马懿丢盔卸甲,一战斩首敌兵三千余级,收取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杀得司马懿此战过后再没有跟蜀军野战的勇气。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诸葛)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如此之才能,如此之战绩,恐怕就是当年的白起和韩信也不能为之吧!长平之战时,白起领举国四十万虎狼之师进攻赵国,赵国守将廉颇同样以四十万兵力进行拒守,两年时间也无奈他何,最后如果不是赵国庙堂之腐败,君臣眼光之短视,错用赵括,最后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白起的后面是国力强大的整个秦国朝野在支撑,而面对的又是无能的君臣,书生气的赵括,就是这种情况,白起都是勉强打赢这场战争,倘若其他五国来救,那白起全军覆没也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韩信当时面对的对手都是属于什么级别,还定三秦时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进入关中腹地;背水一战面对的是无谋书生陈余;垓下一战面对的又是丧失天下民心的项羽,这些无谋无识之人又岂能跟宣王司马懿相提并论,如果诸葛亮当年面对的是无能昏君,鼠辈将领,那么取得此二人的成就恐怕是易如反掌。
我们后世评说一个人军事才能如何,似乎总是喜欢用战绩、成败、斩首多少、占领多少地盘、俘虏多少人员这些因素进行评论,却忽略了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对手的能力如何、双方的实力悬殊如何、对方的政治朝堂是否昏昧。而当时诸葛亮的对手在这三个方面无疑都是碾压的优势,尽管如此,仍能十年来始终占据主动,即使撤退也是安然无虞的带领士兵回到故国,最后一句话:”以一州对十州,丞相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