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攻伐蜀汉,最终在姜维和钟会相持于剑阁的时候,邓艾偷渡阴平,袭取成都,诸葛瞻兵败自杀,刘禅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受封安乐公,刘禅带领蜀中官员前往府上拜谢司马昭,在宴会上司马昭先后安排了魏舞和蜀舞以供助兴,在一群佳丽女子跳蜀舞的时候,刘禅被司马昭问道:“安乐公,颇思蜀否?”刘禅以一句“此地乐,不思蜀”回复了过去。
随后铣正建议:“倘若司马昭再次问起是否思蜀,陛下就回答先人坟墓远在故国,无日不思,乃心西归,晋王必会放我们回去。”当被司马昭第二次问起的时候,刘禅按照铣正所说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听后顿时觉得刘禅憨态诚实,对刘禅不再怀有戒心。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第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思念川蜀的时候,刘禅如果回答思念,无时无刻都想回去之类的话时,司马昭会不会认为刘禅怀有异志从而处死刘禅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七百多年后的南唐后主李煜身上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李煜剧照
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挥军压境,兵围金陵,数月苦战,金陵失陷,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次年,南唐后主李煜被押往汴京,公元978年,因一首《虞美人》触犯龙颜,被宋太宗赵光义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思国之罪而处死。
南唐后主李煜和蜀汉后主刘禅年代虽然不同但是遭遇却是相同,都是亡国之君,都是身在敌国,一个因为乐不思蜀最后得以善终,一个因为一首《虞美人》的思国之词而命丧九泉,一个被笑话了千年,一个因为这首词而被捧了千年。
虞美人
结合李煜的下场,不难想出刘禅当年如果直接回答司马昭思念故国会落得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没错,肯定会被司马昭赐死,事实上历史所流传的乐不思蜀正是刘禅和铣正临时想出的一个保命绝招,绝非后世传说的什么昏君庸主。
乐不思蜀的真实经过很可能是:当刘禅被司马昭问到可否思蜀时,刘禅脑海里面的直接认定就是司马昭在对自己的试探,如果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回答出来,无疑死路一条,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傻充愣,告诉他不思蜀。
同样在刘禅身边的铣正也意识到了司马昭问话的目的,身为臣子就要想方设法保护主君周全,然而刘禅的回答还不够稳妥,于是为刘禅献上一策,如果被再次问及,就回答思蜀,这样一正一反的回答才能够让司马昭放下戒心,从此永保主君周全。
这君臣二人的配合可谓十分默契,也正是因为刘禅这种大智若愚的心计才保刘禅余生的周全,可悲的是,本来是化险为夷的乐不思蜀,却被后世传为昏君庸主的典范,被人嘲笑千年,岂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