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开国功勋侯君集等人密谋造反失败,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皆被处死,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两年后因抑郁而死。
按理来说,李承乾太子谋反案的最直接受益者,应该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魏王李泰才对。因为早在李承乾还未谋反之前,李世民就因为李承乾的一系列的作为问题而对其深恶痛绝,转之则因为魏王李泰的才华、见识皆属一流而得到其父李世民的赏识、器重和厚爱,心中早有更换李泰为大唐太子之意。
只不过因为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的大力劝阻才没有作出废承乾、立李泰的政治行为。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太子李承乾因为害怕自己被废,便先下手为强,联合侯君集等人欲效仿“乃父当年之风”,以武力夺得皇位的继承权。如此一来,即便魏征、长孙无忌等人如何作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都已经成为镜花水月。
值此太子覆灭之际,魏王李泰作为最被李世民器重的嫡皇子,入住东宫似乎只是一句皇命,一封诏书的问题了,但是事情却出乎意料的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一向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稚奴李治被册封为太子,而深受皇帝喜爱的魏王李泰却由亲王降为郡王,并被迁往封地,没有诏命,终生不得入朝。
事情何以在转瞬之间便面目全非,乾坤巨变?众望所归,胜率几乎接近百分百的李泰为何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晋王李治却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走入人前, 成为人生最后的赢家?究其根由,应该有以下三层因素。
担心当年玄武门事件结束后,屠杀兄弟手足的事件再次发生
作为父亲,李世民太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泰和李治的心性了,李泰心狠手辣,睚眦必报;李治纯良仁厚,与人为善;李泰太像当年的自己了,雄才大略,做事坚毅果敢,正是因为太像李世民自己,所以李世民更加知道,一旦李泰成为太子,并在自己百年作古之后,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没错,杀兄灭弟,囚子屠侄。身为“过来人”,政治斗争究竟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可怕,李世民比谁都清楚,李承乾、李治作为李泰的政敌,李泰如果当上皇帝是绝不会让姑息自己曾经的两个政敌(李承乾、李泰),这一点,李世民当年能做出来,那个和自己相似的儿子李泰也一定能够做出来,而这一切,是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也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故而李世民以泰(李泰)立,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和承乾可无恙也为由,为了保护自己三个儿子的周全,舍弃李泰而改立李治为太子。
以他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朝臣的全力支持
身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并没有厚此薄彼,承乾为太子的时候,长孙无忌全力扶持,当李世民动了废立承乾,册封李泰为太子的心思时,长孙无忌这个时候是从国之根本为出发点去考虑,从而劝谏李世民的。
也正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劝谏,却得罪了自己的另一个侄儿 — — 李泰,当李承乾多行不义被废黜太子时,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才从自身安危考虑,李泰将来当上皇帝,那作为当初第一个阻拦李泰为太子的他,是根本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出于自身安危,也为自身前程考虑,长孙无忌只有建议李世民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国舅一提,褚遂良等权臣紧接着山呼,如此一来,君臣可谓尿到一个壶里去了,一拍即合,就这样,别人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太子之位,被懵懂的稚奴戏剧性的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