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缝宽 如何做双缝干涉实验

2020-07-21知识7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否终结了唯物主义?是否证明了世界是虚拟的?至少不是唯物的? 可能我提问的行文方式涉及到对一定领域和专业的不敬,但现在意识到问题,再修改原题似乎是不合适的,所以…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实验缝隙大小与电子的波长关系是什么? 首先你要知道发生双缝干涉的条件,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自然光打到双缝上就能干涉。在托马斯·杨的实验中,他先让光经过一个单缝再作为光源,经过单缝的光就具有了一定的相干性,然后这束光再去照射双缝,才能使双缝位置光的相位一致,变成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出现干涉现象。后来有了激光,就可以省去这个单缝,激光直接照射双缝就可以发生干涉。那么问题就在于单缝上发生了什么,这是另一种波动现象,称为“衍射”,本质上也是一种波的干涉行为。衍射现象有一个公式:\\lambda=d*sin\\theta,其中\\lambda是波长,d是缝隙的大小,\\theta是发生衍射时暗斑的出射角度。这个公式就给缝隙大小和波长的关系做了限制,首先sin\\theta不能大于1,这就要求缝隙d不能小于波长\\lambda,否则就不会变成一个相干光源。再者缝隙d不能大出波长\\lambda太多,一般d是\\lambda的n倍时,衍射光斑就出现2n条。衍射的条数越多越影响双缝干涉的效果,如下图,这d是\\lambda的4倍时的衍射,已经出现了8条衍射条纹。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缝隙d和波长\\lambda刚好相等,即出射是一条完整的光斑,这样双缝就是两条比较完美的干涉光源,干涉效果最好。顺便说一下,电子实验和光子实验不同,很难找到适合电子衍射的狭缝。为什么说双缝干涉实验灵异? 之所以说2113其恐怖,是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当观察5261者出现的后,光线粒4102子的干涉会1653消失,然后变成两个条纹。好像这些光线粒子不喜欢别人的关注一样,看到就出现,不看到就不出现,这不得不让人涌起恐怖的怀疑!当有人开始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开始发出具有粒子特性的光,因此我们就看见了。当没有人观察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变成了波。通俗点来说,网络游戏在玩家们看来一直都是在不停的运行,无论我看还是不看,游戏都在那里。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我不看的时候,那边的游戏就停止了!扩展资料:双缝干涉实验介绍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参考资料:双缝实验_双缝衍射实验缝宽变化问题。 实验中,若保持双缝S1和S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不变,而把两条缝的宽度a 补充和完善下之前的最佳答案:首先,这个问题有几个关键点,把两个缝看做两个单缝,两套单缝衍射条纹是重合的可以定义中央明纹宽度为两侧一级暗纹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单缝夫琅禾费衍射中第k级的暗条纹中心满足方程 L=asinx=±k*波长(L为光程差,x为衍射角,k=1,2,3…)双缝干涉的明纹中心坐标公式 x=±m*D/a*波长/2(D为双缝所在屏到观察屏的距离,m=0,1,2.)书本里应该是介绍干涉和衍射相关公式时都使用了“k”,注意两个k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这样用m加以区别解:第一个问题对于 方程 asinx=±k*波长代入k=1,得两侧一级暗纹中心间的距离,也就是中央明纹的角宽度 x≈sinx=±波长/a所以 线宽度y=2f*波长/a(f为透镜的焦距)由a增大得线宽度y减小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365633934 即中央主极大变窄第二个问题因为缝宽加大其实不影响双缝干涉条纹位置中央明纹中心位置不变,但中央明纹的宽度却减小了所以由双缝干涉暗纹中心坐标公式 x=±(2m+1)*D/a*波长/2(D为双缝所在屏到观察屏 的距离,m为条纹的级次,m=0,1,2.)中央明纹的宽度减小也就是x减小了,所以对应的m减小了换句话说,对应中央明纹的边缘的那一条干涉条纹的级次变低了。如何理解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我是高中生,比较喜欢物理而已。问过物理老师,说是电子打到亮处概率大,暗处概率小,经过时间积累所以…

#电子#双缝干涉#波的干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