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3月15日,许都的魏王府显得格外寂静,群臣都守候在曹操的卧室中,曹丕垂手恭立于床边,女人们嘤嘤低哭,仿佛预示着一种不祥之兆。一代枭雄曹操即将放谢世,他们都来到这里静候曹操的最后遗嘱。
曹操微微睁开双眼,环视了一圈室内之人,仍然沉默不语,他在思考着如何交代后事,在他离开人世之时,还应该着重嘱托哪些事情。其实,当他看到室内的众臣、武将、谋士,还有立在床前的世子曹丕,对于国事他没有过多的交代。
文臣都是他的忠诚之士,武将也都是随他征战多年心腹,对于后继者曹丕,能力上他是没有什么担心的,他一定可以接好自己的班。但是,唯一担心的是曹丕的性格,他深知儿子心胸还是有点狭窄,何况还有过夺嫡之争,日后会怎么对待他的兄弟、各自己的妃子们?
因此,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家事。当然,帝王的家事也就是国事。他对辅臣嘱托简单地完后,便开始安排家事。他将他的姬妾们都打发出了宫,每人给了一笔钱,嘱托她们今后自食其力,其他均一一交代。但是,在最后一个嘱托中却感人至深。
他看到床前的最小的儿子,望着曹丕,然后动情地说:“这个孩子三岁失去了母亲,五岁又要失去父亲,现在我把他托付给你。”然后便撒手人寰,溘然长逝。
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魏略》
曹操这个最小的儿子叫曹干,小名良,曹操死时才5岁,他是曹操的妃子王昭仪所生,3岁时母亲病逝,如今父亲又离他而去,确实也够不幸的了。曹操临死之时,看着年方5岁的幼子曹干,不禁悲从中来,于是留下遗命给曹丕。
这年曹丕已经33岁了,他比这个最小的小弟弟整整大了28岁。曹丕对于父亲临终的这个要求,还非常重视的,后来他对这个小弟弟非常好,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兄长的责任。由于经年的劳心,此时的曹丕又有白发,所以曹干经常误把哥哥当作父亲,喊曹丕“阿翁”,每次曹丕都不得不纠正:“我是你的兄长。”,有时一日数次,而当曹丕每次听到他如此称呼自己时,都是触景生情,忧哀不已。
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魏略》
建安二十年(215),已经10岁的曹干被曹丕封为高平亭侯。建安二十二年曹干17岁,又被迁移封地为赖亭侯,当年改封弘农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二年(221),曹干被晋升爵位,迁移封地为燕公。黄初三年,再次晋升爵位为河间王。黄初五年(224),改封地为乐城县。黄初七年(226),迁移封地为巨鹿。太和六年(232),改封为赵王。
曹干画像
曹干是曹丕最这恩宠的一个兄弟,这不仅是因为有曹操的遗命,最主要的是在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时,由于其母亲王昭仪受曹操宠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曹丕临去世时,又留下遗诏给魏明帝,将曹干又托付曹睿,因此明帝对曹干常常给以恩宠的表示,关照有加。
青龙二年(234),曹干被弹劾私自结交宾客。被官员上奏报告后,魏明帝并没有责罚他,只是给他下了一道密诏,在诏书中一再劝诫,让他不要结交小人,要洁身自好,而且言辞颇为恭敬。
……朕惟王幼少有恭顺之素,加受先帝顾命,欲崇恩礼,延乎后嗣,况近在王之身乎?且自非圣人,孰能无过?已诏有司宥王之失。古人有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三国志》
其后魏明帝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过失,而且屡次封赏。魏景初(237~239)、正元(254~256)、景元期间(260~264),屡次给曹干增加封邑,连同以前的共有五千户。景元二年(261年)八月初三日(儒历9月14日)戊寅,曹干去世,享年46岁。
其实,巨世人皆因曹植“七步诗”事而谤曹丕,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曹丕并非如《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容不下兄弟。事实上,曹植确有许多不合规矩的事,那是自作孽。而在曹丕手里并没有那一个兄弟被他处死。
参考:《魏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