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十四节气诗之大暑:大暑六月中,萤火照空时

2020-07-21新闻10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 大暑六月中》

今年长江的流域雨水大,刚刚听到一个好消息,说是公历的7月21号出梅,这漫长的雨季终于过去,那长江沿岸,大小河塘洼地坚守的防汛人员,总该有一丝喘息吧。虽然按过去的感觉,雨水之后是酷暑,但比起一边是上游淌下的洪水,一边是天上的暴雨,共同冲击堤防,总让人感觉有那么一点云开舒展。

在公历中行走,日子仓促到无法细辩节气,最热的三伏什么时候会到呢,于是翻开农历,赫然标注着”大暑“。这是传统农历六月的节气,倒让人快乐起来。因为漫长的梅雨季遮蔽了太阳公公。时节到了大暑,也就离立秋不远,只有半个月,而时段已经进入了中伏。也就是说,将来的日子虽然热,但也快出头了。

“大暑”是太阳到达黄经120度的时候,这段日子,是太阳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一个时段,往往出现35度以上的密集高温天气,又伴随着暴雨狂风。在长江流域或者以南地方,往往会出现“火炉”城市和地带,热到令人恨不能扒了自己的皮。但也正是这样的气候,让喜欢太阳雨水的植物和农作物拼命生长成熟,奠定了秋的丰收。

然而对于人们来讲,这样的天气体感不好,自然愿意快些过去。虽然大暑之酷热,但是半个月左右,就是节气的“立秋”,预示着天气整体开始转凉。这倒是值得期待的事。所以有生活经验的人,看到大暑,也就想着,秋天不远了,或在心里上是个安慰。尤其今年,瘟疫遮盖了春天,漫长的梅雨季占据了大半的夏天,或者为了安抚疲劳的人们,这个夏天或者不会太热,太漫长吧。

唐朝的元稹做过短暂的宰相,这个体恤民生的官僚,非常接地气的编制了唐朝的二十四节气诗,以其典雅,简单,深得当时人们的喜欢。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看待和描述大暑的。

元稹《大暑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唐朝的气温应该和现在差不多,甚至略高一点。因为在古都长安的乐游原,当时还可以看到白鹿,这通常是在温暖潮湿的温带森林里。那么唐朝的夏天,应该是热的。热到这首诗开头就不写热,只说,大暑来了,秋天不远了。这种笔法令人会心,因为在寒冷的冬天里,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春天不远了。

难道这个时候,会移动放在树林里的大钟,又或者唐朝的大钟也是机械的,可以自动走动?

这是时代语境的不同。在古代的音乐上分为十二律,正好对应12个月,而6月的律吕,就叫做“林钟”,当然也和树林有点关系,就是此时的这种乐声就像夏天的树林一样森森清凉。六月又叫做“林钟”之月。六月在农历划分中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无论如何,这夏天都会过去。而夏天称之为”九夏“,一般是特别热的时候,掰着指头数一旬一旬的夏天。

就从这两句诗,我们也就知道,唐朝的夏天的热不输现在,因为不写热,热到无话可说,盼望将来。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所以看到这句话时,我又笑了一下。白天真是乏善可陈,但是晚上,还好,太阳公公打盹的时候,人总可以放松吧。春秋咱们晒太阳,夏天就晒月亮。那浩渺长空,最美的月亮,有人说是春秋,但实际是夏天。在金色的月轮下,躺在竹床上,多少美丽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都自然通过眼睛落到心底。

这漫漫长夜,也常让人因热失眠。好说,为了配合神话仙境的感觉,萤火虫出场了,天上有星星,身边有让人追逐欢喜的萤火虫。夏天虽热,却也有短暂说不出的美好。那是孩子和少女们的喜欢。

“瓜蔬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大人们则有另外的乐趣,何以破闷消暑?志同道合者一起说话聊天,在水边看风景。自然是瓜果不断,闲谈雅事间,闷热的一天也就过去了。窗外是水生植物的茂盛期,这些文人自然也会笔墨生花。但是元稹肯定不好意思写酒。但谁都知道夏天是男人的狂欢,古有米酒,今有啤酒,何况是扎堆的地方。

”绛纱浑卷土,经史待风吹。”

古代没有暑假吗?这句诗彻底泄露了唐朝的秘密。绛纱在古代是指授课老师坐的红色的帐子,这么热的天,教什么书呀,自己不怕中暑,孩子不怕吗?于是可以看到大热天的,教书的地方落了灰,那些寂寞的书籍,等待秋风吹开呀。

这可是唐朝丞相元稹颁布的二十四节气诗,皇家指导,居家必备呀!老师不想讲课,学生不想上课,都可以用这首诗做搪塞,只是具体的放假根据情况定。要是遇见身体不好的老师,学生可就乐大发了。

所以我说元稹非常接地气。而这首《大暑六月中》,其实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也相隔不远,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萤火虫。虽然没有什么”林钟”之类,但是电视视频,歌舞夜市,那是远远超过了唐朝的。

只是你一个人独立看过夏天的明月吗?站在高楼的窗户边,很现代很古典。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诗词歌赋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