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开始创建自己的武装和革命根据地。而地跨赣闽粤三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即中央苏区,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各红色根据地创建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围剿”,其中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尤甚。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军便对中央苏区展开一次又一次地疯狂“围剿”。
国民党大军压境,而中央苏区内外的豪绅地主则与之配合,成立反动的这个会那个团,开展各种破坏活动。这些反动组织武装打手,藏匿枪支,刺探消息,甚至搞暗杀活动;有的还打入红军和苏区政府机关、党群组织中;有的以金钱来收买利诱革命队伍中的动摇分子,想方设法,破坏革命。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苏维埃政权除在正面战场上抗击国民党军外,还必须在隐蔽战线上反击各种破坏活动。
我们知道,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镇压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反革命分子、间谍及其他破坏者,苏共曾于1917年12月 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同年12月20日,苏共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
契卡的全称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是一个情报组织。契卡是俄文的缩写音译。
随着俄国国内战争的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1922年2月6日,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
在借鉴苏联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几经变革,中央苏区于1931年7月15日成立了闽西政治保卫处,任务为巩固政权,镇压反动,保卫工作人员及群众生命的安全。同时,苏区所辖各县也先后成立了政治保卫处,并配备一支武装力量——政治保卫队。
是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随之,国家政治保卫局开始组建。这时的国家政治保卫局已经具有特种部队的性质,其主要职能是,执行侦查、镇压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反革命活动。
国家政治保卫局内设执行和侦察二部。在国家政治保卫局下,地方省县两级设分局,县以下设特派员。军队方面在中央军事委员会、苏区军事委员会及军团、军两级也设立分局,军以下设特派员。国家政治保卫局实行系统垂直领导。
国家政治保卫局及各省、县分局,都建有常备的政治保卫大队。各政治保卫大队均为苏区革命武装的组成部分。这支革命武装只接受国家政治保卫局及各分局的直接指挥,而不受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军事机关指挥。
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工作人员,大多从各部队精心挑选而来,并经过多种培训。工作人员个个政治素质过硬,一切服从组织,为组织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
保卫大队的战士都统一着军黄色服装,戴八角帽,绣布的红五星帽徽,蓝色的领章。这其中“蓝色的领章”,与红军战士领章颜色不同。红军战士领章是红色的。这是两者服装佩戴的一大区别。
保卫队便衣人员的服装则属例外,要根据执行任务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保卫队的武器装备也是当时较好的,不仅配备先进的枪支,还有手雷。
与反“围剿”中红军与国民党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明枪明炮作战不同,政治保卫局的“作战”对象是暗藏的危害苏区的各种反革命派别,其“作战”主要战术则是秘密的,不见硝烟的。各政治保卫局所属保卫大队开展各项秘密工作,主要依靠苏区的工作网和白区的侦察网。
工作网的构建任务主要由特派员承担,通过苏区的各种党政军群组织获得信息;侦察网的主要任务是侦探敌人组织的内部情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
面对国民党各反动组织、反革命分子不择手段,穷凶极恶的阴谋破坏活动,国家政治保卫局这支中央苏区的特种部队,针锋相对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争,镇压和震慑了各反动组织、反革命分子,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立下了不朽战绩。
1934年10月,国家政治保卫局随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主力长征。
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智勇双全,曾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之为“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
遗憾的是,1946年4月8日,邓发在乘坐飞机由重庆返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省兴县城东60公里处的黑茶山上空失事,邓发等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邓发遇难时,年仅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