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晋国公室衰微后,新兴封建势力赵、魏、韩三家战胜实力强大的智氏,最终瓜分智氏土地,形成三家分晋局面。后来在周王室承认赵、魏为、韩三家为诸侯后,晋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后世历史学家则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在历史上是一个大事件,它标志志春秋时期的结束,和战功时期的开始,周朝的上开始了一段非常混乱的战乱时期。
晋国曾经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在春秋末期,随着奴隶制的没落,晋国王室的统治地位日渐衰微,而代表新兴封建势力的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却日益强大起来,控制了晋国政治、经济、军事。后来,范氏、中行氏被打败逐出境后,便出现了由智、赵、魏、韩四卿分晋的局面。
在四大家族中,智氏的势力最强,妄图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 智伯执掌晋国大权后,自恃强大,不与人和睦。智伯在与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赴宴时,当众戏弄韩康子,侮辱他的谋士段规。在被臣下劝解后,他仍然不听,还是我行我素。
此后,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提出领土要求,两家族虽不情愿,但从长计议,答应了智伯的要求,送给智伯两座大城。智伯对此并不满足,又向赵襄子索取土地,赵襄子不予理会,并进行抵制。在遭到抵制后智伯联合韩、魏精兵攻打赵氏。因韩、魏实力均不及智氏,因为害怕就答应了。
赵氏掌门人赵襄子打不过,但他仍然不投降,就退到后方城市晋阳。智伯派人掘开汾河,水灌晋阳城,晋阳军民坚守不降。但是,城围得久了赵氏也受不了,城中粮食显然不足以支撑。于是,赵襄子便想进行策反瓦解,让韩、魏站到自己一边来。
赵襄子利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魏、韩与其结成盟约,共同击杀智军。赵襄子面对大水围城的严峻形势,秘派张孟谈出城会见魏桓子、韩康子,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与其结成盟约,确定了联合行动的日期。
在约定时间到了之后,赵襄子派人掘开堤防冲灌智军,率精兵冲击智军前锋,韩、魏两军从两翼夹击,致使智军大败,当场擒杀智伯,并要将智氏家族斩尽杀绝。
赵、魏、韩击灭智氏家族后,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魏制止了纷争。智氏家族破灭后,韩国向魏国借兵征伐赵国,赵国向魏国借兵征伐韩国,魏文侯均以寡人与赵、韩两国亲如兄弟为由拒绝出兵。
当赵、韩得知魏文侯的深情厚谊以后,非常感动。两国都来朝见魏文侯。此后,魏国在三晋中成为最强的国家,诸侯封国都不敢与之对抗。最终确定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此后,赵、魏、韩三国经过力强,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那么,在对智氏的灭门中,真的全部将其族人杀光了吗?其实还是漏掉了一人。
智伯被提名继承人时,曾引起异议。早在智氏控制晋国时期,当时掌权的智宣子准备立其嫡子智伯为继承人时,智氏族人中有个叫智果的提出异议。
智果认为智伯虽有超人的长处,也有令人忧虑的短处。长处是精于骑射、通晓各类技艺、善于文辞、做事果断等;但他胸襟狭窄、没有容人的度量,很难与人共处。如果立智伯为继承人,智氏家族定遭灭亡。
可是,智宣子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最终将大位传给了智伯。智果认为智氏已大祸临头,为了避祸遂改姓辅氏。 所以,在这场祸乱中,智氏唯一活下来的人就是他,智果因改姓辅氏躲过这场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