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靳丽楠 武博兴 记者 王吉友)一个苹果,几种吃法?
老杨答:“三种。”
老杨叫杨党民,今年52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冯家塬村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种植苹果,半辈子和苹果打交道。按理说,老杨的日子理应不错,可为什么就成了贫困户?
闲暇之余,杨党民喜欢在家煮功夫茶
老杨摸摸头,笑着说:“那几年,三个娃都在上学,俩个还上的三本院校,光开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就得好几万。”在老杨看来,子女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再穷不能穷孩子。因此,为供子女上学,花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还把亲戚借了个遍。2015年底,老杨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印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贫困人口5182户,16237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区因户、因人施策,扎实落实“八个一批”措施,截至去年底已完成4812户15699人的减贫任务。拿老杨来说,孩子上学享受学费减免、住宿费全免、补助生活费、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阻断“因学致贫”。
杨党民在果园里给果树锄草
政府解了困,致富靠自己。印台区是“中国果菜产业优质农产品十强区”“中国苹果之乡”,苹果面积达13.12万亩以上,覆盖全区90%以上农户。该区把“果业立区”作为富民强区第一战略,抓标准、抓投入、抓创新、抓营销,着力推动“产、供、销、加、贮”等方式的转变。因过去就有种植经验,老杨始终在苹果上做文章。
“苹果吃法多,赚钱路子就多。”老杨胸有成竹的说。
杨党民正在查看苹果生长情况
一吃,种植苹果。自家11亩果园,已进入盛果期,因过去管理不到位,一年到头产量提不上去。现在,村上对苹果有技术培训,也有技术支持,让老杨的积极性更高了。但凡专家来,老杨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临走前还要记下专家电话,有问题了随时请教。再加上实施的果园防冻烟熏、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更是让苹果产量逐年上升。“今年,苹果有点受冻,好在前期补救得当,最后也套了近9万个袋子呢。”老杨喜滋滋的说。
果业技术员指导杨党民近期果业管理技术
二吃,代收苹果。冯家塬村是一个典型的苹果村,基本每家每户都有苹果。每年八九月份,村里就会来天南海北的外地客商。外地人来了摸不着东南西北,本村人又不熟悉行情,老杨便索性当起了“中间商”,做起了代收苹果的买卖,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两三万。
杨党民在整理院子里堆积的化肥
三吃,销售农资。种植苹果,化肥、套袋、反光膜等物资自然少不了。老杨利用住在路边的地理优势,办起了农资店。在帮扶干部帮助下,办理了营业执照,把起初小打小闹的农资经销扩大化、规模化。如今,他的农资店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一果三吃”,让老杨早在2016年就脱了贫。老杨算了笔账:11亩果园,毛收入8万;代收苹果和销售农资,一年能赚五六万;媳妇在外打工,能挣2万。三个子女相继就业,大女儿在天津工作,二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在西安某科研所工作,收入相当可观。
提起以后的打算,老杨信心满满地说:“后半年,我打算和甘草塬村集体经济合作,代理我们红土人自己生产的苹果袋。趁着能干,我还要好好干,争取在西安买房,要给儿子娶媳妇呢么。”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