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吴海风:规范化养殖桑蚕 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2020-07-21新闻7

采桑叶

家住义龙新区德卧镇团山堡村的吴海风是一名农村党员,通过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返乡发展桑蚕产业

德卧镇团山堡村桑蚕产业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合作社于2018年8月成立,负责人吴海风介绍,他和妻子黄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安龙县的亲戚家养蚕经济效益好。经过反复思考后,他们回到家乡,亲自到四川、浙江、广西等地实地考察,更加坚定了种桑养蚕的的决心。合作社栽种了100多亩桑树,去年6月开始养蚕。来到合作社的蚕房里,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在吃食。吴海风和妻子在对刚采摘的桑叶进行消毒。

吐丝

黔西南州坡桑桑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海风介绍:“我们今年数量更大一点,效果还可以。我是党员,要起带头示范作用,把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好。昨天蚕就上茧了,吐丝要吐三天。今年上一批蚕茧每斤18元左右,这里有16张能卖三四万元。去年我们去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去看来,包括怎么种、怎么养、怎么抽丝、怎么制被,我们一直在学习。”

坡桑桑蚕集桑蚕养殖、蚕茧收购、蚕丝及蚕丝制品、销售为一体。在德卧镇团山堡村,谈起坡桑桑蚕无人不知。走进德卧镇团山堡村坡桑古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桑树,几个村民正在地里采摘桑叶。

“我家土地流转给他种桑树,500块钱一亩。这几天都在采桑叶,每天最少摘300多斤,最多的600多斤,三毛钱一斤,一天可得一两百元。”德卧镇团山堡村贫困户王时芬说。

“我们来帮他做,一个月2400元。儿子媳妇都在他家地里摘桑叶,一家人都有事做,收入都有保障了。”德卧镇团山堡村村民王庭秀说,平时她主要在蚕房里将桑叶消毒和为蚕投食。

新建蚕房规范化养殖

今年4月份,吴海风开始新建标准化蚕房,还安装了养蚕轨道,1000多平方米的蚕房于5月底建完,6月11日开始购进小蚕,实行规范化养殖,努力做出更优质的蚕丝。

“今年基本能养到10月份,可以养7至8批,能养到80张蚕左右,每一张蚕要产100至120斤蚕茧。附近群众每天都有十四五人在帮忙摘桑叶,给他们提供务工的机会。”吴海风如是说。

吴海风的妻子黄妍说,今年已经养了2批蚕了,五龄蚕每天要吃5000斤桑叶。养一张蚕的纯收入在1200元左右。养蚕最适宜的温度在26至30℃之间,最主要的是消毒是重要环节,还有就是要把蚕喂饱,最后拉出来的蚕丝品质才会更好。

“种桑养蚕技术含量高,第一步要对蚕房消毒,每天一次。还有要把采回来桑叶进行第二次消毒,消毒后才能投食。我们每年养蚕结束了都去各地学习新技术,今年这一批蚕养出来效果比较理想。”黄妍说。

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目前,合作社带动了5户农户共同发展桑蚕产业。王体辉家种了10多亩桑树,在家里采取立体化养殖方式养蚕。今年,王体辉早早地就为养蚕做好了准备。

“去年开始养蚕,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大概养了6批,赚了两万多块钱,他们免费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今年我们继续养蚕,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德卧镇团山堡村坡桑二组村民王体辉高兴地告诉记者。

每到合作社养的蚕吐丝、结茧后,合作社都会请附近村民来摘蚕茧。“我们在家没做什么,来摘蚕茧,摘得越多,工钱就越多,顺便来学点技术。”德卧镇团山堡村坡桑段忠英一边摘蚕茧一边说。

来到合作社蚕丝加工厂,记者看到,一排排洁白的蚕丝挂在屋子里,晶莹剔透。

“这就是我们自己拉出来的蚕丝,是市面上拿来做蚕丝被的蚕丝,现在我们准备加工一些蚕丝被,销往周边。”吴海风说,坡桑桑蚕做出的蚕丝被,市场供不应求。

下一步,吴海风准备扩大桑树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种桑养蚕,努力将种桑养蚕发展成为团山堡村群众脱贫致富特色产业之一,让乡邻共同致富。文/图 韦堂敏 曹明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