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但中原诸侯国的骨子里多少还残存了一点,却被秦国击了个粉碎。
秦国早期身处戎狄之地,是被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相对于礼乐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早期的秦国确实是一张“白纸”。
没有被“污染”过,才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正是在周朝宗室之后由余的策划下,秦国走上了广泛吸收中原文化,引进中原人才,以及开土拓疆的路子。
秦穆公的时候,秦国人在讲诚信、守规则方面,还“打”了中原国家的脸。
晋国在骊姬之乱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当时,晋惠公承诺,他如果能当上晋国国君,就把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作为对秦国的报答。后来,晋惠公食言了。
对于这个事,秦国人表现得很大度,因为晋国接连几年出现灾荒,向秦国买粮食,秦国不计前嫌,派大量船只给晋国运送了万斛粮食,运粮队伍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后来,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买粮食,结束晋国拒绝了。这件事上,让中原各国心中的“戎狄”给礼仪文化培养起来的中原大国好好上了堂“道德”课。
进入战国,中原各诸侯国基本上都撕下了“礼仪”的面罩。秦国,从商鞅开始,更是将欺诈演绎到脸都不红的地步。
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公元前340年,商鞅觉得有足够的实力抗衡山东六国,于是决定攻打前一年被齐国打败的魏国,而且由商鞅亲自带兵攻伐。
面对秦国的进攻,魏惠王头都大了。就在前一年,强大的魏武卒在庞涓的带领下,让齐国的孙膑在马陵设伏,使强大的魏武卒几乎覆灭,庞涓被杀,魏太子申被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雄风。
吴起还在的年代,魏国占领了本属秦国的河西地区,并设立西河郡,把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短短的二、三十年后,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秦军的到来,让魏惠王无帅可用,正在犯愁时,公子卬主动请缨,理由是商鞅当年在魏国时,与他交情不错,还有恩于商鞅。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魏惠王只好派公子卬带兵迎敌。
公子卬到前线后,正愁如何联络老朋友商鞅时,商鞅已派使者送来了信:“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
信上说得很清楚,咱俩以前是铁哥们,现在各为其主,但实在不愿意跟您兵戎相见。咱们还是见个面,最好能签订个盟约,各自收兵,免得两国老百姓受苦受难。
商鞅在信上的言辞很恳切,再加上公子卬也有这个心态,未加思索就答应了商鞅的请求。人在主观切入的情况下,根本不会考虑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问题,而是找一千个理由来肯定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对于魏国将领的劝告,公子卬根本听不进去。
要与老朋友见面,公子卬反而觉得很兴奋。可能是出于对老朋友的信任,公子卬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到商鞅大营去赴会。
让公子卬无法相信的是,他进入商鞅大营,就被商鞅下令绑了起来。之后,在魏国军中无帅,魏国军队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商鞅下达了进攻令。
这一仗,一点悬念都没有,魏军溃不成军。马陵之战才过了一年,又经受此次打击,魏国应接不暇,已不是元气大伤,而是几乎没了元气,只好割让河西之地向秦求和。河西是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宋襄公式的“仁义”被人嘲笑,但商鞅的做法也不见得被人赞扬,也许就是这个事,商鞅被司马迁定性为刻薄寡恩之人。
如果把这场战争的过程说成欺诈的话,对秦国来说,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张仪在秦国得势的时候,将欺诈玩得出神入化。
玩得最大的一次,是在楚怀王的身上。当时,楚国被齐国联军痛扁,又被秦国暴揍,一个超级大国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希望两国盟约,结成友好邻邦。去不去赴会,楚怀王拿不定主意,屈原劝阻,说秦国狼子野心,这是圈套,千万不能去。相国昭睢也说不能去。
本来楚怀王要下决心不去了,可在一直陷害屈原的那个靳尚的撺掇下又蠢蠢欲动,而让楚怀王做出最后决定的是他的小儿子公子兰。
公子兰对老爹说:“秦国太子娶了我姐,我又娶了秦王的女儿,本来亲上加亲,再亲一点有何不好,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听了小儿子的话,楚怀王下决心去了武关。
楚怀王到了武关,连秦王的影子都没见着。秦国根本不讲什么国际规则,直接把楚怀王囚禁,逼迫楚怀王答应割让巫郡和黔中郡。
这个时候的楚怀王也算有点骨气,誓死不从,最后客死秦国。后来,秦国把楚怀王的遗体送给了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秦国的各类欺诈屡屡得手,就变得肆无忌惮。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赵国获得了和氏璧后,派使者给赵王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国人都明白,交换只是秦国的托词,但又不敢直接拒绝。
在赵王六神无主时,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能随机应变,让他出使,保证会有个好结果。
按照蔺相如的说法,秦国拿到和氏璧,不给城池,甚少他们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而直接拒绝的话,从各方面都不利于赵国。于是,赵王答应蔺相如出使。
和氏璧到秦国时,秦国君臣惊呆了,感叹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宝贝。关于交换的事,跟赵国人事前想的一样,秦王手捧和氏璧,压根不提城池的事。
面对此情此景,蔺相如说:“大王这么喜欢和氏璧,但它有瑕疵,我指给您看。”秦王出于好奇,把和氏璧递到了蔺相如的手上。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快速后退几步,背靠柱子,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叫“怒发冲冠”。然后说:“秦国的贪婪天下皆知,看来交换城池成了空话。我认为老百姓交往都讲诚信,何况大国之间,但结果令我失望。如果大王硬夺,我的头将跟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怕蔺相如真撞,假惺惺道了个谦,使人拿出地图,假装将图上的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说:“这还差不多,但有一点,和氏璧这么重要的宝贝,我们本不想换,但赵王敬畏大王,只好拿来换。但在送来前,赵王为了重视宝贝和尊重大王,斋戒了五天,按‘九宾’之礼相送。而宝贝到了大王的手中,您居然拿给后宫的妃子看,太不尊重我们了。如果大王诚心交换,就请大王也斋戒五天,用‘九宾’之礼相迎。”
秦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答应斋戒五天,并把蔺相如安置在国宾馆。蔺相如很清楚,这只是秦国人的缓兵之计,秦国不可能给赵国城池,于是安排随从巧妙地将和氏璧带出秦国,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面对秦王,蔺相如说:“秦国自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哪有一个守信用的?和氏璧我已送回赵国,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把我煮了吧!”
事已至此,秦国为了两国不撕破脸,只好放蔺相如回去。秦国终于尝到了被欺诈的滋味,蔺相如也给我们留一下成语:“完璧归赵”。
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间,秦国对赵国发起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但秦赵两国互有伤亡。
到公元前279年,在不能有效进攻赵国的情况下,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精力攻击楚国,于是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会面,互修友好。
秦国的欺诈已经搞习惯了,这次请赵王,也是想复制一下当年对付楚怀王的成功经验。有了前车之鉴,赵国上下肯定不同意赵王赴约。
这个时候,蔺相如又站了出来,说:“大王不去,让人家嘲笑我们软弱无能,我愿陪大王去。我能完璧归赵,也能把大王平安送回来。”
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赵惠文决定带蔺相如去赴会。这次两国元首会面,可能是秦国在军事上还不能绝对压制赵国的缘故,秦王也来到了渑池。
可就在宴席上,秦王要求赵王给他弹瑟,还令旁边的秦国史官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弹瑟。看到此景,蔺相如冲到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的缶击得不错,还请秦王给我家大王击缶。”
秦王大怒,蔺相如说:“如果大王不击,五步之内,相如脖颈的血将溅在大王身上。”秦王的侍卫冲过来,被蔺相如的怒眼逼退。
秦王看到蔺相如不要命的弄法,只好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对赵国史官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等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下,秦国大臣提出,赵国应该拿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不甘示弱,大声呵斥:“那就请秦国用咸阳为赵王还礼。”
在整个宴会上,秦国的无礼要求被蔺相如一次次压制,更重要的一点,赵王来之前,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战国四大战神之一的廉颇领大军到边境的同时,与赵王约定,这次赴会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内赵王不回,赵国就立太子为王,防止国内无君而发生内乱,以断绝秦国的企图。
秦国得知赵国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便放弃了针对赵国的一系列计划,赵王得以安全回到赵国。
以欺诈著称的秦国,在蔺相如面前又栽了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