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分级诊疗】突泉县医共体:让老百姓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

2020-10-24新闻27

原标题:【分级诊疗】突泉县医共体:让老百姓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

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是医改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解决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一种新型模式,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2019年,兴安盟突泉县成为了国家医共体建设试点县。10月14日,记者走进突泉县,切实感受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

突泉县人民医院外景

村医成为健康“守门员”

10月14日上午,突泉县宝石镇宝龙村卫生室里,村医李朝辉和妻子胡静杰像往常一样忙碌。走进卫生室,记者看到,诊室里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几面墙上挂满了红色的锦旗。

宝龙村卫生室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

李朝辉正在给来自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程女士进行针灸治疗,她慕名而来,为了治疗乳腺瘤、甲状腺结节和富贵包。“三天的针灸,身体有了明显的变化,浑身轻松,让我看到希望。”程女士如是说。记者走进病房,住院患者的家属都围了上来。王红娟告诉记者,自己是脑出血后遗症,治疗之前右侧手脚没劲走不了路,针灸了3个疗程后,不仅能走路了,还能穿高跟鞋了,这次是过来再巩固治疗一下。76岁的孙彦库是家属抬着来治疗的,当时不仅不能走路、说话,甚至还控制不住流口水,经过5个疗程的针灸,如今,他能自己背诵诗歌,也能扶着栏杆上下楼了。家属介绍着孙彦库的情况,老人忽然泪流满面,向李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李朝辉说,自己是从默默无闻小村医成长成为了当地“名村医”。1995年,李朝辉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村医。那时的村医,一天能问诊3~5个病人就很了不起了,也就是普通的感冒、咳嗽等。这让李朝辉一度感到很迷茫。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妻子参加了中医针灸培训,从那时起开始潜下心来研究针灸,慢慢地他发现许多疾病,靠一根针就能治疗,他感叹中医针灸的神奇。就这样,他一边钻研,一边为老百姓看病,也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一传十、十传百,靠着老百姓的口碑,来找李朝辉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每天早上从6点到晚上6点,都是我的工作时间,中午不休息,只有10多分钟的吃饭时间。”李朝辉说,病人太多了,很多都是大老远赶过来的,我能多看一个是一个。

妻子胡静杰告诉记者,每天门诊量至少有40~50人,每天光针就要用掉2000多支。近几年他用手中的针治愈了上万名患者。

李朝辉的妻子胡静杰原本是宝石镇卫生院的职工,是被卫生院派到宝龙村卫生室帮助李朝辉的。脑梗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腰疼、肩痛……随着一个个患者被治愈出院,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李朝辉告诉记者,政府建设标配的60平米卫生室根本不够用,他自费建设了如今的使用的338平米卫生室,拥有床位19张。即使如此,在农闲季节,床位根本不够用,经常要在走廊里加床。

李朝辉说,宝龙村卫生室辐射周边2000多人口,可来卫生室看病的老百姓绝不止这个数,很多县城的患者和外地的患者也慕名找来了。这时,他发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想着要招收学员,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中医针灸)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这样才能为更多的老百姓解除病痛。

李朝辉在为村民诊治

据介绍,李朝辉通过精湛的医技把更多的患者留在了基层,这也是宝石镇打造的“土名医”政策的初衷。李朝辉是该镇“土名医”的典型代表,村医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健康的守门员。

改“活”乡镇卫生院

“如果不改,基层医疗发展就停滞了;如果不推医共体,乡镇卫生院就得死……”采访中,宝石镇卫生院院长宋清君一语道破医改中推行医共体建设的迫切性。

宋清君是突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也是第一个从县级医疗机构下派到卫生院的院长。2019年9月,随着突泉县医共体建设的推开,宋清君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放弃县人民医院的优越条件,来到了宝石镇卫生院。“当时,没想到太多,干就完了。”宋清君爽朗地笑了。

宋清君告诉记者,当时宝石镇卫生院门诊只是零星有几个病人……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里,他一边观察、调研,一边思考着卫生院的出路。“医改首先要想到老百姓,要为老百姓服务,一是疾病治疗,二是公共卫生,如何把乡村一体化管理落到实处呢?”宋清君摸索着向前迈进。

宋清君在出诊

“要想把分级诊疗做好,就要贴着老百姓的心走,要想基层强,必须村医要强,卫生院要强,这样才能把病人留在基层。”他的第一条路子就是给村医开工资,为全镇15名村医每人每月发放1200元工资,让村医有了获得感和优越感。同时,根据当地疾病谱的调研,打造让老百姓信赖的村医、乡医,先后打造了五大“土名医”,让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宋清君说,宝石镇卫生院下设15个卫生室,为方便老百姓就近看病,在每个卫生室都设立了虚拟药房,目前先以26种慢性病为切入点,通过微信支付让老百姓少跑路,在卫生室就能享受到和卫生院门诊一样的诊疗用药服务。同时,还鼓励村医使用基本药物,国家拨付的基本药物补助,卫生院一分不留,全部分配给村医,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村医的积极性,对于老百姓来说,使用基本药物又便宜又好用,也是好事一件。

“医改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看病少花钱,看病就在家门口,宝石镇做到了。”宋清君如是说。

据介绍,突泉县医共体通过医疗力量下沉,真正实现群众就近就便就医,防止小病托大、大病托重。突泉县医共体下派县级医疗机构业务副院长8名,分别任11家分院执行院长,带教、带动、提升乡镇分院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县级医师下乡驻点机制,选派专科医师到卫生院坐诊,同时组建医疗组定期下乡巡回指导,截至目前,乡镇卫生院已开展一二类外科手术100多台。

便捷的绿色通道

来到突泉县人民医院病房,84岁的李义荣躺在病床上,儿子梁九昌正在整理母亲的入院物品。他告诉记者,母亲患有脑梗死,由村医齐文安介绍转诊过来的,医院直接开了绿色转诊通道,不用挂号排队,还有专人引领,母亲很快就住进了医院。“有这样的服务,不仅看病方便快捷,我们家属的心情好了!”梁九昌说到。

医生查看“绿色通道”转诊的患者

据突泉县人民医院院长曲嵩岩介绍,自2018年12月27日成立突泉县医共体(医疗集团),该院作为牵头医院成立了突泉县医共体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医共体日常运行工作。目前,实行村医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开通了县乡两级上下畅通医疗运转服务。这其中,村医是医共体的第一道防线,他们摸清所辖村民健康状况,进行健康干预,发现患病村民及时分诊,根据患病情况决定该在哪级医院治疗。通过村医微信工作群,转诊情况沟通都很及时。为了激发乡村医生工作热情,留住外转病人。凡是上转来的病人,医共体服务中心必须做到有专人接待并引领完成院内一系列检查,让转诊乡村医很有面子。

据介绍,仅突泉县人民医院绿色通道开通2个月就接诊130余人,无缝连接的导医服务不仅受到患者好评,也得到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医的高度认可。

强县 活乡 稳村

“事实上,‘医共体’的意义在于一个‘共’字。就是要实现健康大数据的“加速跑”,从此百姓就医“少跑腿”。也就是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百姓的健康数据能够让全县的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医生、百姓等多方实现共享。”突泉县卫生健康委主任王志元说到。

王志元介绍,突泉县是围绕“大病县内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的工作思路,以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看病难和少生病、晚生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县级四家医疗机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医共体人财物统一管理。此外,通过签订突泉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医共体包干协议,规定医保基金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打包付费模式。

宝石镇卫生院

通过建设医共体,改变了过去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打通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的快速路。如今,突泉县医共体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且运行良好,初步实现了“强县、活乡、稳村”的基层医改目标,让老百姓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就医更方便、看病更省钱。

来源:正北方网

#脑出血#中医针灸#让老百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