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廊坊历史文化沙龙】?萧太后运粮河的前世今生

2020-10-24新闻3

萧太后运粮河的前世今生

“宋辽时期,有一条运粮河连接辽的南京(今北京)和东京(今辽宁辽阳),它就是萧太后运粮河。因年代久远,河道早已消失。萧太后运粮河也叫萧后运粮河,只在一些地方史志中略有记述,在今天的通州、香河仍有很多与之有关的传说。萧太后运粮河载运的粮食是从哪启运?运到哪里?萧太后又是何许人?”

10月17日,“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2020年第3期在市图书馆举行。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副研究馆员张洪英为大家讲述《宋辽时期的萧太后运粮河》,揭开萧太后运粮河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香河县属辽南京所辖

张洪英介绍,香河,战国时期为燕国渔阳郡地。秦统一六国后,仍属渔阳郡,并设泉州、雍奴二县,香河即为泉州县所辖。唐代,香河属幽州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载:幽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八县。其中雍奴县的地域较大,大致占有今天武清、香河、宝坻三县之地。唐景云元年雍奴县改称武清县。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石敬塘割让幽蓟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此后香河即属辽南京所辖。

“辽会同元年,辽在南京(即唐时幽州)武清县北部的孙村设置榷盐院,又设置新仓盐场,人口逐渐聚集,以孙村榷盐院为中心 ,划出武清、三河、潞县的部分地区设置香河县。香河是藉由辽南京地区的商业、运输业以及漕运的发展而兴起的。”张洪英介绍说,《辽史地理志》 载:“香河县。本武清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在京东南一百二十里。户七千。”

张洪英表示,正是由于辽金时期这一地区盐业发展、水运条件良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同时也为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香河、宝坻两个县的设置,即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辽南京地区的 政治经济状况

公元907年,契丹建国后,先后设置“五京” ,即上京(今内蒙古赤峰林东镇)、东京(今辽宁辽阳市)、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南京(又称萧太后城,今北京市)、西京(今山西大同市)。

张洪英说,南京所辖的大部分州县都是后晋石敬瑭割让的。南京析津府是当时辽燕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榷场贸易是辽宋边贸中的主体贸易形式。辽宋间的边境地区榷场贸易,在澶渊之盟前,时开时禁不稳定。因水路漕运繁荣,这一时期的车、船制造业相当成熟。辽在东京、西京都设造船坊场,在岸边码头设立船坞造船,有专门的造船管理机构,如南京道香河境内(香河东部,今天津宝坻区)建立造船基地 。“香河、宝坻一带,大小河流众多,很多季节性河流水量充足,在夏秋季节适合作为水路通漕,因此逐渐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武清、三河、香河、宝坻成为辽南京地区较为富庶的县城。”张洪英说。

萧太后运粮河 与香河的历史渊源

“辽南京城曾被称为萧太后城,而当时还有一条著名的漕运河道,被称为萧太后运粮河,它是辽南京地区最为重要的一条漕运河道。萧太后名叫萧绰,又名萧燕燕,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魏王萧思温的三女儿。辽统和二十二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发起南征,兵至澶渊,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萧太后在处理契丹人与汉人间诉讼时,消除辽贵汉贱的惯例,采用汉法,得到燕地汉人的拥护。因此,萧太后是享誉一时的女政治家。”张洪英感慨道。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香河县志》中都提到了香河县内的萧太后运粮河。由于年代久远,今天保留有萧太后运粮河、萧太后桥等地名的除通州外,还有香河、武清等地,而各地对各自区域内的萧太后运粮河道的走向描述较为纷乱。

从武清、宝坻、香河等地的古代志书记载来看,这些地方都有关于萧太后运粮河的记载。由于今天的通州、武清、香河等地在辽代都属南京管辖,所以这些地方的运粮河也都冠以萧太后。至于这条运粮河的开凿时间,有观点认为,萧太后运粮河的开凿时间应该是在太平九年,而这条河的作用是用于对辽南京城(今北京西城区一带)的粮食物资供应。

萧太后运粮河的河道走向

多数研究者认为,萧太后运粮河的源头为南京城西北的洗马沟水(今北京莲花河),经玉渊潭南转,入南京护城河,至东门外。另一水源为高粱河南支,经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之后,向东南至陶然亭湖、龙潭湖。

第一条经龙潭湖东南至朝阳区老君堂村北,转向东经马家湾、大鲁店,从台湖镇口子村西入通州,经胡家垡、台湖、田府、大高丽庄,从张家湾城南入潞河。运粮河在张家湾入潞水故道笥沟向东南行,经通州区中南部,从漷县前元化村东入今天津武清区里老村折偏北,入香河县,接龙湾河(今青龙湾河)再“经宝坻县入七里海,辽时海运故道”,北会鲍丘水(今潮白河),经宁河县北潭,统称白龙港河,转运辽东粮物至南京。

第二种观点是将萧太后运粮河分为四段,即第一段,是北京境内的萧太后运粮河。第二段,从张家湾至武清境内下伍旗镇西王庄村北。第三段,由人工河道加上天然河道组成。包括下伍旗镇西王庄东行的黄沙河部分河段、柳河部分河段,从河北屯镇往东到后洞上、南北口哨,一直往东北出境到宝坻区大口屯镇的人工河道。第四段,由大口屯镇沿青龙湾河往东南入宁河区的七里海、北塘海口与蓟运河相汇。

第三条运粮河下段为:自香河县城西经城北而东,过白庙、套里、渠口等地,跨宝坻入于海。

第四条运粮河下段为:香河县白庙庄萧后运粮河,在香河县城北五里,水泛则上通本县城河,下由张家小套庄、许家庄、焦家庄、康家庄、马家窝、宣教寺等庄,入于双港河出境,入宝坻。

第五条运粮河下段为:香河县南神机营马房庄,在城南二十五里,系萧后运粮河,水泛则上通三路堤口:一通二百户,一通土门楼,一通双街堤口,下经柴家庄、丁家庄、邵家庄,出境入宝坻县。

清代康熙以后,香河县境内潮白河有五个名字,通称“五河”,即:箭杆河、潮白河、鲍邱河、窝头河、漒漒河。

张洪英介绍,萧太后运粮河的开挖,促进了辽宋间的商业往来和发展,推动了南京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在开泰三年增设了南京转运使,加强管理运输事业,以适应经济繁荣的形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在北京通州区西集镇金各庄,宋庄镇西赵村南口、马驹桥镇大葛庄北等地发现铜币窑藏,说明当时双方贸易的繁盛景象。除承担辽南京城物资运输的经济命脉外,运粮河在当时还是一条旅游线路。运粮河沿线十里河附近的龙潭湖、西直河和张家湾附近的延芳淀都是典型的湿地,处处泉水潺潺,遍布茂盛的蒲草、芦苇等野生植物,成为辽贵族游览、狩猎的重要交通线路。

香河境内萧太后

运粮河沿岸的文物遗迹

萧太后运粮河一直沿用到金代。金人刘晞颜在《创建宝坻县碑》中提及运粮河所说:“河渠运漕通于海峤,篙师舟子鼓辑扬风,懋迁有无……虽千里之远,旬日而至”,正是萧太后运粮河漕运繁忙的真实写照。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萧太后运粮河在今天已经难觅踪影,但在其故道两岸仍能找到一些遗迹。经文物部门调查,大厂、香河境内运粮河故道两岸保存的辽代遗址、墓葬19处;早期遗址、墓葬2处;清代石刻4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或多或少地见证了昔日萧太后运粮河岸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们寻找萧太后运粮河昔日繁华的线索。”张洪英说。

据《香河县志》记载,栖隐寺古塔,寺在第三区于辛庄南,地势高敞,辽圣宗二十四年奉旨敕建,庙前古塔巍然高矗,四周砖刻神像,至为精细,旧志所称香城古塔是也……《重修栖隐寺碑记》:邑东南二十里许,有栖隐寺,乃辽圣宗二十四年建,门前古塔,高耸云霄,康熙六十一年,主持燕山弃翁德意静然氏重修,并为文以志之。栖隐寺塔为砖砌实心塔,高六丈余,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顶、塔刹组成……塔经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次重修,1976年毁于唐山地震。塔基内有长0.9米方形穹窿顶地宫,内置白瓷净水碗1件、白瓷塔型罐(含泥质灰陶仰莲座)1件,白瓷花口盘16件。

2018年5月31日,香河县城东南前店子村二期(A区)项目发现窑址两座。窑址距地表2.3米,平面均为圆形,座北向南,方向209°。由通道、窑门、火膛、窑室、烟道组成。窑室直径3.3-4米,残高0.5-0.95米。据窑址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为烧制陶、瓷类生活器皿的窑址。

香河县渠口镇重修顺济桥碑(清)、香河县大鲁口村东北重修普济桥石碑(清)、香河县西梨园村修桥功德碑(清)、香河县三岔口村修桥碑(清同治五年)。这些与辽萧太后运粮河虽无直接关联,但可反映出香河县河流众多的状况。

文图:张泰源

责编:刘冰 郑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