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疃庄村: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2020-07-21新闻5

这里是寺滩乡疃庄村万亩高标准食葵种植基地,正在拔节生长的食葵呈现出勃勃生机,舒展辽阔的高标准农田,与不远处的村庄相依相守,昔日“靠天吃饭、十种九不收”的山区农民,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安居房,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处处充满生机的疃庄村,正迈开大步,走在小康路上。

走进疃庄村,巷道平整通畅,一阵明快的二胡声传来,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

在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里,干净整洁,小菜园的蔬菜长势正旺。二胡声声慢慢,王明堂沉浸在这美好的清晨。易地扶贫搬迁后,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家庭气氛的融洽,都让他感到由衷地高兴。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王明堂 变化大得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方下来巷道用水泥硬化掉,就是下雨进来也干净着呢,好挺。村里村外确实是树木成林,花草怡人,人一走进来就感觉空气都是新鲜的。

2017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后,疃庄村从寿鹿山下整村搬迁至何家滩疃庄新村,道路硬化了,路灯亮了,自来水也通到户了。陈绍荣对现在的日子充满了幸福感。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陈绍荣:住房各方面条件都先进得多了,自来水入到户里,就连门上的风景树都是栽好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先进多了,根本想不到。

陈绍荣64岁的妻子严翠兰一大早就和村里的几十号人等在村口了,今天他们要到附近的新疆润丰种植基地去打工。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闫翠兰:村上一天能出100多人。出来打工钱还是每天发。一个月基本上能挣2000多。一年打到冬天的话,能打七个月工。

然而在2017年之前,靠天吃饭的疃庄村还是景泰县有名的“穷窝窝”。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甘国昌:我今年69岁,一直生在这个地方,种旱砂地,靠旱砂地养家糊口,靠天吃饭,雨水好了,收入可以,甚至(否则)就绝收了。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陈绍荣:像这个门楼子都300多年了,里面的房子虽然翻新了,有些翻新的都是五六十年代翻新的,基本上不能住人了。

疃庄村共有人口302户1224人,共有耕地面积18428亩。2013年建档立卡户141户504人,贫困发生率41.17%。当时的疃庄村群众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元,危房60户,危房户数占全村农户数的19.87%。

从过去的深度贫困,到现在的生活质量节节提升,疃庄村从2018年开始蜕变新生。打造10万亩高标准农田,积极引进甘肃菁茂、新疆润丰、牧原生猪等龙头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吸纳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多渠道增收平台,变“一份收入”为“两份或多份收入”,实现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王明堂:我们土地前三年一亩是200块钱,我们写了20年的合同,后17年是一亩460元。像我流转了84亩地,前三年也有16000多块钱,再到后17年就多了。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王学忠:加上甘草基地还有新疆的土地流转,我们全村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大小的车辆接上都在这几个地方打工,每天都出去,哪一个人不出去便罢,出去一百来块至少一百块钱都能挣上。

寺滩乡疃庄村村民 陈绍荣:各方面都变化了,人的精神面貌上都变化了,像女人们每天在园区打工完,晚上还在广场上跳舞,好一两个小时呢,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的疃庄村,青山含黛,绿意盎然。因为脱贫而一天比一天美丽:硬化路、自来水、安全住房,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标准农田。新建的学校宽敞明亮,村卫生所就医方便,群众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201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92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7735,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41.17%,降至2019年的0.16%。

(融媒体记者 李蒲科 郝姝 景梓刚)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