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点“红” 旅游生“金”
——鄂前旗全域文化旅游开新篇
晴川历历,舞姿飞扬;芳草萋萋,民歌嘹亮。还有红色旅游,一路培植红色信仰,一路闪耀精神光芒。仲夏时节的鄂托克前旗,无论从哪个角度“摄”入眼眸,都是无需“美颜”的美,清风徐来,吹来游客的欢笑如歌,吹开文旅产业的花开似锦。
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
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的鄂托克前旗,自古便是多民族交融之地,多元文化共存之所。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紧紧围绕“文化引领、旅游带动、项目支撑、节庆造势、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着力让文化“红起来”、让旅游“兴起来”,让产业“强起来”,以基础设施配套、要素齐备、业态完整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支柱。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等多张名片,全域旅游的前景广阔,带动产业发展“钱”途无限。
红色文化资源“动”起来
榆树壕—榆树祭
从王震井纪念园到滴哨沟战场纪念园,从阳早寒春纪念馆到马良诚、顾寿山革命烈士纪念园,从风尘仆仆的身影到震撼激荡的心灵,一批批游客追寻着红色足迹而来,在一块又一块心灵的土地上树立起信仰的旗帜。
鄂托克前旗是革命老区之一,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发源地和“试验田”、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之路的重要起点,更是延安民族学院的最后落脚点,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矿藏。已经挖掘出的多处红色文化历史遗迹,都蕴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的深深印履和丰富内涵。
“鄂托克前旗红色文化资源是个宝,在本自治区及周边省市,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鄂托克前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云龙说。
如何把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胜势,鄂托克前旗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马兰花草原
坚持把红色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充分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支撑民族文化旅游的“擎天柱”。积极探索旅游多元化发展模式,从绿色观光休闲游向红色研学精品游延伸,在做强“绿色游”的同时做大“红色游”,精心打造了“1+6”红色教育基地。
文化与旅游,互为反哺,方能真正融合。
鄂托克前旗在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后,进而转化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确立了“红色教育培训+红色平台+红色旅游+红色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蒙陕宁红色旅游精品环线”等旅游线路十余条,集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红色旅游带动全域崛起的新“图谱”。
2018年以来,全旗累计承接全国29个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各盟市、旗县等主体班次1139期48728人,其他培训班及学习团队8689个45.3万人次,培训学员总数50.2万人次。2019年,鄂托克前旗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多元旅游线路“链”起来
马兰花草原—草原大舞台
“这个地方太美啦!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吃的、看的、玩的里面都透着文化,歌美、舞美、草原美,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还学习了不少蒙古民族的风俗礼仪文化。真是不虚此行。”来自银川市的张凤莲一家,趁着周末来鄂托克前旗做短期休闲度假游,没想到让她惊喜不已。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篇大文章,既要在“字句”上精雕细琢,还要在“谋篇布局”上动脑筋、下功夫。
鄂托克前旗高起点编制了《鄂托克前旗全域旅游规划》《鄂托克前旗乡村旅游规划》,确立了“一道一核两翼多节点”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架构,成立了国有独资性质的文化旅游集团,搭建起市场化运作平台,对全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向全域化、市场化发展。并集中精力高规格建设了集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博览以及旅游集散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依托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草原自然风光,精心筛选了十村百户,因地制宜进行量身打造乡村文化旅游。
大沙头越野赛。敖尔其浪 摄
马兰花草原。
同时,在扩“量”的同时,提“质”,让每一条旅游线路、每一片风景能“链”成为游客的“诗与远方”。对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上海庙马兰花草原旅游区等现有5家A级景区进行提档扩规、提质增效,赋予更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大沙头兴宇唐苏格酒店。
截至目前,全旗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四星级、三星级酒店各1家、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中国传统村落1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2个、自治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个、自治区星级农牧家乐接待户13家、市级农牧家乐典型示范户23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处、红色培训教育基地7处,其他景区景点10余处,建成其他各类小型酒店30余家,旅行社3家、农牧家乐户近200户,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商户近50家。
现在的鄂托克前旗,力求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做“靓”、在提升文化品位上做“特”、在旅游项目上做“精”,以一批代表性精品A级景区(点)为“节点”,各条线路链接成“网”,全旗已形成城乡链接、多景布局、多业并举、全域并进的旅游产业态势,各个景点从“盆景”串连为“风景”,游客选择更多,体验更美。
产业增值曲线“扬”起来
希泊尔草原。
怀拥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鄂托克前旗,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养眼、养心”的栖息地,还“变现”为农牧民不断鼓起的腰包。
“高峰期,我们这个露营地的餐饮消费可不是小数目,每天可就地消化六、七只羊,一百四、五十只鸡,还有当地产的辣椒、土豆、玉米、南瓜等绿色农产品,有效带动了周边的农牧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呼和陶勒盖蒙元风情露营地负责人阿明布克介绍说。
希泊尔草原。
而在昂素镇草原情歌牧家乐,孟克巴雅尔同样是脸上难掩喜悦的笑容:“我是昂素镇建起的第一家牧家乐,现在已建成了集休闲观光、餐饮住宿、歌舞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接待中心,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深得广大游客的喜爱,游客逐年增加,游客除鄂尔多斯周边旗区、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区外,还吸引了国内南方及蒙古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游客,2019年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80万元。”
鄂托克前旗文旅联姻,推动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构建起镇镇有特色、村村有品位、户户有亮点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全域旅游与美食文化、现代畜牧、绿色工业、观光农业、康养产业、拓展实训等相辅相成、相融相盛,而一批“农家乐”“牧家乐”,也趁势搭乘上了文化旅游发展的“顺风车”,加速跑出新里程。
一个贯穿全境、独具地方特色,集培训、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块链”,正在成为全旗农牧民的“聚宝盆”,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开辟出了新路径。
据统计,仅红色文化“一驾马车”,直接带动1000多个合作社、农(牧)家乐和1.5万农牧民实现就业创业,人均增收1.2万元。2019年全旗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5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6.7%和17.3%。
大沙头生态文化旅游区。敖尔其浪 摄
诗意山水竞芬芳,红色文化筑信仰。从资源优势到富民产业、从传统农牧业到全域旅游业,鄂托克前旗的每一次嬗变,皆从青山绿水、红色文化中,坚定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