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逸、安宁的胡同“慢生活”正在回归。四年来,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开展,全市共有3000余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在环境提升之后,各条背街小巷正按照“七有”“五性”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等纳入到了整治范围,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感和便利度。
老胡同重现静谧清幽
三里河
风吹芦苇摇,秋菊吐芬芳,锦鲤闲适游……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秋天的前门三里河更是美得让人心醉。
草厂四条
“甭管夏天、秋天,打从这边儿环境变好了,一年四季都有人来,不光有游客拍照,还有好多是原来搬走的老街坊,专门来故地重游。”今年62岁的丁淑凤在前门草厂地区住了30多年,在她的印象里,早年间的三里河“都是大杂院,挤挤挨挨的”。2017年,经过八个多月的整治提升,新“三里河”重见天日,河流还原了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红门灰瓦、青砖石桥、绿荫低垂、芦苇摇曳,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历史景观得以重现。紧接着,草厂地区也开始了大规模疏解整治,胡同里拆除了煤棚子等私搭乱建,封堵开墙打洞,修整路面,增加百余处绿植景观,家家户户门口的空调室外机也穿上了石砖垒成的镂空“外衣”。用丁淑凤的话说,如今的草厂,真正的老北京味儿又回来了!
草厂四条
草厂地区的变化是全市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缩影。2017年,本市制定《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率先在东城和西城实施,逐步延伸至城市副中心和中心城区。经过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和各街道的共同努力,2017年核心区1484条背街小巷启动整治,2018年,城六区和通州区1141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提升,到2019年,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任务顺利收官,城六区和通州区累计完成3123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
雨儿胡同
同时,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市规划部门编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管控标准和规范,制定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聘请专家参与街巷规划编制、指导项目实施、跟踪规划落实。三年间,一大批胡同老街恢复了古都风貌,“变身”精品街巷。西城区西海南沿街区域彻底整治之后,西海湿地公园打通环湖步道,与周边汇通祠等古迹融为一体,成为城区难得的一处天然湿地;东城区隆福寺地区整治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元素和院落格局,形成新旧融合的风格特点,并引入多家知名文化机构,为街巷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雨儿胡同、杨梅竹斜街、熊家胡同、垂杨柳南街20条胡同小街还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
背街小巷拔除2.8万根电线杆
前几天,“90后”姑娘宋欣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组照片引来亲友纷纷点赞。照片中,蓝天白云下的胡同古香古色、宽敞整洁,两侧的树上黄叶飘落更添景致,远处是现代气息浓郁的国贸三期建筑群,近处是灰瓦朱门的古朴四合院,“小胡同也能拍出大片儿!”宋欣感慨道。
西总布胡同
但宋欣不知道的是,照片的拍摄地东城区西总布胡同,3年前还是空间逼仄,违建林立,站在胡同抬头看,处处是横七竖八的架空线。
2017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北京以三年为行动周期,全面开展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大会战。当年,在首都核心区范围内,就完成了58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改造,整体工作量是“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作量的5倍。到2019年底,北京共完成180公里电力、261公里路灯、23公里电车馈线、652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拔除各类线杆2.8万余根,提升了城市品质,实现了视觉清朗。
雍和宫大街
此外,为高效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核心区也在同步试点城市道路路灯灯杆、通信杆、信号杆“多杆合一”和电力箱体“隐形化、小型化、景观化”治理。目前,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已经率先完成了改造,900米长的街道上,各类杆体设施由原有的233根整合为77根,150余台电力通信等箱体全部腾出人行步道,实现“多箱并集”和隐蔽改造,消除了道路安全隐患,还市民畅通无阻步道通行环境。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随着新一轮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的开始,今年,全市还启动118公里电力、71公里路灯、128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工作,按照当年启动、两年完成的安排压茬推进实施,目前已全面进场施工,另有18.5公里“多杆合一”、110处电力箱体“三化”和217条背街小巷“线平杆直”治理项目也已全面进场施工。
按“七有”“五性”提升居住环境
去年年底,2017-2019年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街巷整治工作的结束。相反,未来的街巷环境提升将更加精细化。
上图为整治中的“脏街”,下图为整治后的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北三里南42号东侧的百米小巷。
朝阳区三里屯后街,整治前一直被称为“脏街”“乱街”,整治后除了封堵开墙打洞、美化环境、增种花箱绿植外,还根据附近居民需求修建了街心花园,这让住在这里的林女士感到十分贴心,“当初刚把违建的餐馆清出去的时候我就已经挺高兴的了,想着能得个清净就知足了,后来又修了这么一个大花园,真是太意外也太喜欢了!”
今年4月,本市启动了新一轮为期三年的背街小巷整治行动,明确接下来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从核心区向全市域推广,覆盖到十六个区建成区域的背街小巷,兼顾拆迁滞留区、规划不稳定区域、城乡结合部地区,整治标准也将更加精细化。
“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已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而是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新三年行动紧扣“七有”“五性”要求,在突出解决私搭乱建、开墙打洞、车辆乱停乱放、绿化不足等群众反映问题之余,还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到了整治范围内,着力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校园和医院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无障碍设施环境建设,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例如,通州区东果园北街因地处校园周边,此次新一轮整治中专门增设了长凳方便接送学生的家长休息;西城区鹞儿胡同则着力推进下水管线雨污分流改造,防止雨天胡同、院内积水反流。
接下来,全市还将陆续完成3261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同时做好1026条维护类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