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一年级妈妈的求助信
陈医生,你好!我是一位一年级男孩的妈妈。孩子还算乖巧懂事,学习也还行,但是我每天都暴躁到崩溃边缘,家里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都准备起来了。
这一切要归于一个“慢”字。从早上起床开始,孩子穿衣服慢,洗漱慢,吃饭慢,写作业慢……每天看到钉钉群里的作业提醒,我已经急得上火了,他照样悠哉悠哉。别的小朋友每天晚上8点多就睡觉了,他要写作业到10点。
我和孩子爸爸都是上班族,虽然孩子3点45分就放学了,但是由于我们都要上班,只能托了学校的四点钟课堂。等5点15分接回家,就跟打仗一样,手写的作业不认真,拍视频的作业总是要拍上好多遍。眼看着班级里40多位同学大部分都交作业了,自家孩子还慢慢吞吞,我就着急。一着急就忍不住就冲孩子发脾气,一发脾气孩子就开始哭,一哭就更慢。所以,每天晚上我们家都会上演这样的恶性循环,乱作一团。
有时候我真的感觉自己是被气到了,胸口闷闷的,整个人脑子一片空白。冲孩子“吼”完冷静下来想想真的不该这样对孩子,但是一辅导作业又忍不住。以至于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想到晚上的作业我就有“阴影”,心里开始发慌,焦躁到不行。每天的作业成了孩子的,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加上我的“队友”——我的先生,非但没有站在统一战线安慰我、提醒我用合适的方式,还总是埋怨我这个没有做好,那个没有做好。要是哪天工作多加班了,就老是说我只顾自己不陪孩子。要是看到我着急了冲孩子发脾气,他就冲我发脾气,说我把孩子骂笨、骂呆了,说整个家没有笑声都是因为我……我真的很委屈、很无助。
孩子一年级开学近2个月,非但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我们的夫妻关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时期。原本开朗阳光的孩子每天因为作业泪水涟涟;我也因为辅导作业每天把自己折磨的像个“疯子”。但其实我知道,问题的本身并不是作业,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调节好心态,没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毋庸置疑,我爱自己的孩子,爱这个家,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只要一见面,我和先生就会因为几句话不和而闹翻。陈医生,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了?
近日,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 陈冬阳医生收到了张女士(化名)的求助信。正如大家在信中看到的,张女士因为孩子的作业问题,几近崩溃。而有同样困扰的家长,恐怕不止张女士一位,近期来我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家长还真不少呢!都说一年级是个“坑”,那么家长们到底要怎么避免入“坑”,陪孩子共同度过这一特殊的阶段呢?
陈冬阳给张女士也给所有的家长如下建议:
如何陪孩子度过一年级?丨你可以这样做
1、理解孩子的处境
孩子升入一年级,从幼儿变成学生,角色实际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我们要看到一年级小孩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他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小学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一个伙伴的角色而绝不是家庭老师。
2、处理主要矛盾。
首先,主要矛盾在于孩子的学业、作业。我们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孩子梳理他目前遇到的困难。每个孩子都不同,有的是作业困难,有的是起床困难,有的是人际交往等等。我们要和孩子共同寻找最大的困难,逐一攻破,而不能够同时处理所有的问题。例如作业慢,我们可以先观察孩子慢的原因,然后采用代币或者物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比自己的昨天快一点,这时候我们家长心里要有信心,慢慢孩子会适应。
3、调整自己情绪,与队友建立同盟。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而不是吵架,所以需要避免无意义的争吵。一年级家长最容易跟其他孩子做对比,实际上每个孩子各有不同,只要孩子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值得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看到自己的成就时,才会对外来建立信心。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土壤。
4、警惕恶性循环,及时看心理医生。
如果家长在适应的过程中反复陷入恶性循环,就要警惕出现坏情绪的习惯,寻求专业而及时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台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96525随时在线,我院近40位心理专家一直等候大家。
台州二院心理健康公益大讲堂恢复开课啦!
为了给广大家长和学生朋友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我院心理健康公益大讲堂11月份恢复开课啦!今年受疫情影响,原定每月月初第一个周五晚上六点半开讲的心理健康公益大讲堂暂停,改为线上心理云课堂。11月6日,让我们再次相约我院精彩的线下课。
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几乎未曾看过心理医生,所以提起心理问题多少带着羞涩、疑惑甚至是异样的眼光。但是谁又没有遭遇过心理上的创痛呢?是时候正视心理问题,定期看心理医生了。 这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定期去医院体检一样,我们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定期体检疏导。
我院作为台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一直承担着社会心理服务的责任,我们呼吁社会都能关注心理健康,去帮助迷茫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寻找心灵成长的路。
本期讲师
台州二院心理科主任 汪勇
主题:《幸福生活从“心”开始》
时间:11月6日晚 6:30
地点: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三楼学术报告厅
友情提示:请提前申领好健康码,带好口罩。
大家有什么闹心事、难心事,不妨来二院说一说,心理专家将面对面为您答疑解惑!
供稿:心理科陈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