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真空状态力学分析怎么计算 量子力学到底是什么,普通人能读懂吗?

2020-07-21知识9

量子力学到底是什么,普通人能读懂吗? 题主你好。我记得去年我回答过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相对论的。现在,我来谈一谈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我也谈过几次,但是主要是拆量子力学的台。这次我打算正说一次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它和经典力学是完全不一样的理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把二十世纪以前的物理学称之为“经典物理学”。把二十世纪诞生的两个物理学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称作为非经典物理学。但是,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物理学界最终取得一个认同,把只要是不具有量子力学效应的物理理论,包括非量子化的相对论,都叫做“经典物理学”。因此,“经典”二字指的是“不具有量子效应”!为什么相对论和牛顿力学都可以划到经典力学里面去呢?我们来看看,相对论和牛顿力学除了有不同之处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事实上,相对论和牛顿力学都是认为客观世界是决定论的,只要我们知道某个时间下,整个宇宙的状态函数,然后知道了宇宙的动力学方程,那么我们就能准确预测出下一个时刻(很短的时间间隔)的宇宙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这么朴素的想法,在量子力学却无法做到!量子力学的一个很重要假设就是,无论时间多么短,我们都无法准确知道在这样段时间后。按量子力学来说,一个人撞墙,有多大概率能穿过去? 问题很有趣,是初步学习量子力学里薛定谔方程的时候,书上最常见的例题和习题之一。对于微观粒子具有量子隧穿效应,但对于宏观物体按物质波理论也有这样的概率,但是微乎其微。学习大学物理会出现这样的习题,比如计算汽车闯入客厅的概率,人穿墙的概率。这是薛定谔方程应用最简单的粒子,方势垒的穿透问题,如果考虑方势垒的隧道效应,可以简单模型为如下图。本题中,方势垒为1.经典情况当入射粒子能量E低于V0时,按照经典力学观点,粒子不能进入势垒,将全部被弹回。2.量子情况但是,量子力学将给出全然不同的结论。我们从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出发:然后分三个区域求解。在方势垒的区域内(x1),V=V0>;E,其解是指数函数:由此可见,在区域Ⅲ的波函数并不为零;原在区域Ⅰ的粒子有通过区域Ⅱ进入Ⅲ的可能,见图从上图势垒贯穿过程的波函数,可以计算出穿透几率为:由此可见,势垒厚度(D=x2-x1)越大,粒子通过的几率越小;粒子的能量E越大,则穿透几率也越大。两者都呈指数关系,因此,D和E的变化对穿透因子P十分灵敏。你可以取各种穿越粒子的数据代入,比如人穿墙,取各种参数,如取人的质量 m=100kg,墙厚0.2m等参数代入以后,穿透几率计算后远远小于可见宏观。用力学分析投掷项目为什么不要测风速 (三)。以上5个阶段,除链球外,其中S1可以通过摄影测量获得。这里主要是通过斜抛公式计算S2器械出手的初速度与预加速阶段器械获得的预先速度有关;预加速阶段,还受其他力的作用。其中对器械飞行远度起积极作用的是空气对器械的升力(图2-4-4),发展投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在投掷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力一定时,力作用于器械的距离越长,则器械获得的初速度越大。这个用力距离是指过渡阶段结束,它能延长器械在空中的飞行距离。升力的大小,除了与器械飞行速度、器械倾斜角等因素有关外,风向和风速也是决定升力大小的因素,必须在保证适宜出手角度的前提下尽量伸直投掷臂和在保证不犯规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尽量向前的前提下,但这种影响有一定限度。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抛射角度调整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有潜力可挖了,过渡阶段(转化阶段)是关键。由于受地斜角的影响、铁饼、标枪和链球等投掷运动是抛点高于落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斜抛运动。逆风过大介质的作用力也具有阻碍运动的作用,从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实验中知道迎面空气阻力/的大小与物体截面积S,对一些假定的出手初速度和出手角度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来看(表2-4-1)。图2-4-1投掷项目成绩的。在量子力学上,自然数之和是负十二分之一,其物理学意义是什么?有何用处? 答:全体自然数之和等于-1/12,是特殊意义下求和的数学问题,和量子力学间的联系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彻底弄清楚,有点类似量子场论中的重整化问题。在看推导过程之前,需要我们忘记一般意义的无穷级数求和规则:初等证明过程:令S=1+2+3+4+5+6+…;S1=1-1+1-1+1-1+…;1-S1=1-1+1-1+1-1+…=S1;于是S1=1/2;再令S2=1-2+3-4+5-6+7-…;2S2=(1-2+3-4+5-6+7-…)+(0+1-2+3-4+5-6+7-…);1-1+1-1+1-1+…=S1;于是S2=S1/2=1/4;S-S2=(1+2+3+4+5+6+…)-(1-2+3-4+5-6+7-…)0+4+0+8+0+12+0+…=4(1+2+3+4+5+6+…)=4S于是S=(-1/3)S2=-1/12;既是1+2+3+4+5+6+…=-1/12;该推导过程看似犯了很多无穷级数求和的忌讳,但这一结果在某些地方却显示出物理意义;该结果最早由大数学家欧拉发现,并记录在他的手稿当中。到了19世纪,数学家黎曼提出大名鼎鼎的黎曼函数,而“全体自然数之和等于-1/12”正是黎曼函数自变量取-1的结果。二十世纪初,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定义“拉马努金和”,根据“拉马努金和”也可以得出“全体自然数之和等于-1/12”的结论。在二十世纪末期,弦理论物理学家发现,“全体自然数之和等于-1/12”在研究光子质量为零时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首次发现这一数学。真空吸盘利用了流体力学的什么原理 原理上是通过真空吸盘的抽真空效应,产生了物体正反两面对应区域的大气压强差值,即为真空压力。在真空吸盘吸附之前,物体正反两面的大气压强值相同,均为1bar常压,大气压强差值为0,这是正常状态;在真空吸盘吸附之后,物体真空吸盘吸附面大气压强由于真空吸盘的抽真空效应而改变,如降低为0.2bar;而物体另一面对应区域的大气压强不变,仍为1bar常压;这样物体正反两面大气压强就产生了0.8bar的差值,以此差值乘以吸盘所覆盖的有效面积,即为真空吸力。

#大气压强#科学#电子跃迁#科普#量子力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