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们要去广州参加“第二十四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达茂旗西河乡前河村哈达图自然村村民史建强作为清华大学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代表,随导师一起去观摩学习大气污染物防控领域的新技术。
史建强观摩学习大气污染物防控领域的新技术
坐在动车上,史建强被朋友圈里的一张图片吸引。
图中一个小男孩正站在一摞书上眺望远方,那一瞬间他突然感觉到,从偏远的达茂草原走出来,在大学里成功硕博保研,自己不正是那个男孩的现实版本吗?
史建强从小生活在偏远的达茂乡村,父母虽然没多少文化,却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人生。所以即便家里不富裕,父亲却坚持供他读书。
2015年中学毕业,史建强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学,家里也因学致贫,成了国贫户。
握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史建强喜忧参半——虽然自己走进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可父亲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幸好有内蒙古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的扶助,他才顺利进入大学校园。
在大学史建强如饥似渴地读书,因为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2018年,他被太原理工大学硕博保研成功,但喜悦的心情很快被现实的困顿打破。
接下来连续五年的学业,毕业后的种种不确定,又将史建强冷酷地纠回了现实。
史建强清晰地记得,当他把保研的消息告诉父亲时,他叹了一口气:“强强,你啥时候能挣钱养家?家里怕是供不起你再念下去了。”
看着父亲被生活压弯的脊梁,看着母亲风吹日晒下日渐沧桑的脸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建强该走向何方?
正在这个时候,驻村帮扶责任人段有来了。
段有(中)在史建强家了解生活情况
“好娃娃有出息,一定要继续念书深造。”段有在了解了情况后,重重地拍了拍史建强的肩膀。
此后的两年来,段有俨然成了史建强家的一份子,他跑前跑后为他家谋发展、找生路。
每到假期,段有总会过来和史建强聊聊,再嘱咐几句:“外面的世界很大,多读书,多出去看看,开阔一下眼界,会让你受益一生。”他的话直到现在仍然史建强前进的动力。
从偏远的小乡村一路走来,成为一名太原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史建强拥有了“开挂”的人生。但他想说的是,人生的逆转不仅需要逆风而上的勇气,更需要好心人、好政策的托底支撑。
未来的路还长,史建强会带着全家的希望努力高飞,创造出与父辈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记者手记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知识就是力量。唯有读书,才能让偏远农村的孩子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眼下,像史建强这样依托教育帮扶政策改变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2015年以来,通过“雨露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贫困大学生救助等各类救助政策,我市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能 “有学上”、“上得起”,全市共落实各项学生资助资金13.76亿元,惠及学生70.6万人次。
教育扶贫是长效的扶贫,因为人才培养带来了长期发展的可能,也最大限度地遏制住了脱贫后再次返贫的可能。
眼下,我市教育扶贫工作仍在继续,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也仍然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