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华财商文化——管仲与四维八德

2020-10-23新闻7

原标题:中华财商文化——管仲与四维八德

——摘自 《少儿财商金融教育百科全书》第一章第五节

《少儿财商金融教育百科全书》共分为中华财商文化、少儿财商经典、现代教育技术、经济投资通识、资产发展史记、金融工具演变、投资理财产品、金融投资心理、金融发展事件、风险事件防控、金融投资大师和社会经济名著等十二个章节180个经典人物、事件和作品。素质教育给了孩子更大的学习空间,亲子阅读既能促进亲子关系,又能提升家长的指导能力和孩子的学习效果。《少儿财商金融教育百科全书》堪称是国内首部家庭亲子少儿财商金融教育必备的百科知识读本。

下面财商教育研究所的小编继续给大家带来《少儿财商金融教育百科全书》 第一章中 华财商文化第五节,管仲与四维八德的故事。

管仲与四维八德

管仲从早年的从商经历中认识到工商业盈利能力大于农业,振兴商品经济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他在齐国展开了多领域整体的改革试验:

(1)放活微观:对内刺激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对于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更是大开国门;

(2)管制宏观: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利用财政杠杆来调节经济和增加国家收入;资产国有、民间经营;鼓励投资和消费。

《管子·轻重戍》中记载了一则十分精彩的管仲利用贸易规则狙击鲁、梁二国的案例。一场贸易战,鲁、梁两国经济顿时崩溃,难民纷纷涌入齐国,管仲顺势让他们去开垦齐国的很多荒地,反而促进了齐国的农业生产。

“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及和平。

1、四维

在《管子》牧民篇中有如下文字,应为“四维”的源起。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1)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礼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条理,故有礼为贤士:执礼为恭人。礼应从“坐立、进退、辞让、对答”做起,表现在“尊亲、敬长、敦戚、睦邻”的行为上。

(2)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

(3)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廉确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况金钱乃身外物,生未带来、死不携去,何苦做金钱奴!设网自缚呢?倘能崇尚勤俭、廉约节用,岂不快活!

(4)耻是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底线,否则,就不配做人。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 故知耻为君子,不知耻为小人;知耻必忠必孝,不知耻不仁不贤。故我们青年人须以无耻二字以誓心,雪耻二字而奋斗。抱冰踏火,为民前锋,刷清涂在中华历史上的血污!振我国魂、隆我国运!

2、八德

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及和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重视倡导,因共计有八字,故一般惯例简称为“八德”。孙中山说:

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1)忠孝

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2)仁爱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对于仁爱究竟是怎么样实行,便可以知道。

(3)信义

讲到信义。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在商业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至于讲到义字,中国在很强盛的时代也没有完全去灭人国家。比方从前的高丽,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实在是一个独立国家。

(4)和平

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论到个人便重谦让,论到政治便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外国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宽厚,具有仁爱之心,宽于待人,善于待人,不鸡肠小肚,不妒贤嫉能。

“爱”是在家敬兄爱弟;在事业中,尊重领导,体恤下属。在社会敬信朋友,由近及远。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和”即和谐、协调。古语云“万事和为贵”。

“平”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

#诸子百家#孙中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