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按道理来说,是秦始皇的第一继承人,但是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秦始皇的很多政治理念并不认同,可以说秦始皇与扶苏父子俩人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念并不相同,这从扶苏劝谏秦始皇的话就能看出。
秦始皇准备活埋咸阳的460多个术士和儒生时,扶苏劝秦始皇以仁义为重,并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如果现在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天下会因此而不安定。
需要弄清楚的是:扶苏说这话的时候是公元前212年。这个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已经过去9年了,扶苏还说“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都9年过去了,还没有安定吗?况且秦始皇处置主要是那些招摇撞骗的术士,为何扶苏不理解?
这就要从秦始皇超前的政治眼光来看,秦始皇发动南征百越的第一次战争是公元前219年,但最终失败了,5年以后,秦始皇又发动了第二次南征百越之战,这一次成功了,百越地区首次纳入秦帝国的版图之内,可以说整个中国南方,已经消除了后顾之忧,秦始皇的治下的国土一直到达南边的大海,在秦始皇有限的地理认知中,南方已经没有其他外部势力可以威胁到秦帝国的安全。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发动了北击匈奴的战争,是大将蒙恬率领30大军向北攻打匈奴,这是秦朝统一天下后,首次大规模对北方游牧民族用兵,并不仅仅限于匈奴,但秦始皇攻击匈奴的目的不是灭亡,而是赶走,蒙恬对抗匈奴史书的记载是:却匈奴七百余里。
准确来说,秦朝是没有办法完全消灭匈奴人的,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机动性强,秦帝国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没有足够的骑兵与匈奴进行会战,更重要的是秦朝对匈奴的战争是突然袭击,匈奴完全没有准备,就被打得大败而向逃走。
然后蒙恬按照秦始皇的命令,将战国时期原有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重新修建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抗击匈奴的防线,秦朝对于匈奴的政策是防,因为秦始皇敏锐地意识到匈奴一定会卷土重来的,因此让蒙恬率领大秦帝国三分之一的军队数量镇守北疆。
现在再来看整个秦朝及周边势力,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南边百越族已经征服,再南边就是大海,唯一对秦帝国可能还有威胁的,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族,秦始皇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扶苏没有意识到。
秦始皇之所以让扶苏出使北疆,作为蒙恬军队的监军,是为了让扶苏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这关系到秦帝国的千秋万代,只有解除了威胁,秦帝国才能高枕无忧。
扶苏以儒家思想劝谏秦始皇不要处置那些术士,由此激怒了秦始皇,才被秦始皇安排到北郡蒙恬处做监军,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政治理念不同,而是秦始皇意识到扶苏的眼光太短小了,如果不处置那些术士,拿什么来依法治国?如果不对外用兵,怎么来保证大秦帝国的千秋万代一直延续下去?
修长城防匈奴
秦始皇明白,可扶苏不明白,秦始皇非常想让扶苏明白,所以把扶苏派出到北方去了解一下情况,去看一看匈奴是如何威胁秦帝国的,所有的一切,秦始皇都是为了锻炼扶苏,在秦始皇看来,自己的继承人必须严格继承自己的事业、思想,而不是相反。
至于秦始皇为何不让扶苏到其他地方监军,比如赵佗征服的岭南?
原因非常简单,岭南以及整个百越地区已经对秦帝国没有任何威胁了,统治者只需要按中原地区的方式治理那里就行了,而北疆不同,匈奴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被赶走,匈奴人还会回来的,只是时间问题,秦始皇已经感觉自己看不到匈奴人会杀回来的一天,所以才让扶苏好好看看,毕竟扶苏是秦始皇的第一继承人。
无论从政治理念、执政能力、战略眼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扶苏与秦始皇的差距都非常大,同时秦始皇自小就生存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从小在赵国都城邯郸长大,9岁才回到秦都咸阳,13岁继承秦王,前半生坎坷不平,这让秦始皇很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感觉,即使在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仍然有这种感觉,包括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战争,都是秦始皇在用战争手段保证秦朝的千秋万代,可是拥有儒家思想的扶苏却不明白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