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宋江大搞“招降纳叛”活动,一点不假。他和吴用巧施计谋把一些朝廷官员“诱”上山,也接纳了不少慕义或躲难上山的武将文官,这当然包含“纳叛”的意味。
单说“正儿巴经”的“招降纳叛”(即接纳“被俘归降”的朝廷武官)也不少,如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张清,索超,宣赞、郝思文,韩滔,单廷珪、魏定国、凌振、龚旺、丁得孙等朝廷将领,另有项充、李衮等“山大王”及地主武装将领扈三娘,盗贼郁保四,共十九名。
如何看待宋江的“招降纳叛”?
一概肯定和一味否定都是不对的。宋江早就有归顺朝廷之心,他把朝廷武官招纳进来,这些人的上山虽带有被迫性,然而却同宋江有“共同言语",这无疑增添了鼓吹招安的力量。
但是,宋江这种“招降纳叛”的性质,还是有利于梁山的发展和当时的形势,是好的!因为,宋江搞这些活动都是在招安之前。不管怎么说,宋江还是梁山义军的一个领导人,那些被俘归顺的朝廷将领“降"的是梁山义军, “叛”的是封建朝廷,这有何不好?
再说,“优待俘虏”,“接待投降者”、“鼓励反戈一击”之类的政策,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和运用。既然被俘朝廷将领愿意投降,允许他们投降并加以使用,也是无可厚非的。从效果看,这些被俘将领,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的确是未曾站出来反对宋江的招安政策。但是,大多数梁山好汉也一样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因此,也不能过多地责怪他们。
另一方面,这些朝廷将领自归顺梁山之日起,都与梁山同心同德,这对瓦解敌军,壮大义军力量,把梁山事业推向最高峰,都曾起过好的作用。这是不能否定的。
如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大开城门,引梁山义军入城;汝宁州都统制呼延灼的倒戈慕容知府,而后慨然上山,都是极有意义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正由于梁山正确执行了广揽人才,招纳归顺人员的政策,所以队伍越来越壮大。甚至引起一种十分喜人的“连琐”反应,如招降了关胜后,关胜则招降了单廷珪,单廷珪又去招降了魏定国,如此这般,便使围剿梁山的官兵迅速瓦解,而义军则越战越兴旺。
那么,被俘将领为何愿意归顺梁山呢?
这一则是朝廷的腐败与黑暗,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同时,由于自己被俘,也难以找到别的出路。客观上,则是梁山及其首须的浓重义气,感动了他们。作者也正是借此着力宣扬梁山及其首领的忠义观念,让宋江对被俘将领反复进行“替天行道"的说教,诉说忠于朝廷的衷肠心曲。他对被俘的索超说:
“你看我众兄弟们,一大半都是朝廷军官,盖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都情愿协助宋江,替天行道。若是将军不弃,同以忠义为主”;
宋江还常以“只待朝廷赦罪招安”的表白,去规劝和讨好降将。作品刻画宋江如此谦恭的表现,确实表现出梁山的重义气和宏宏大度,使被俘将领受到感动,情愿归降,就连那打伤十六员梁山大将的张清亦“见宋江如此义气,叩头下拜受降。"这对团结各方人士,结成统一战线。壮大梁山力量,无疑是有作用的。
此外,作者又反复强调“神意”,即所谓星魁“合当会聚,自然义气相投”,“也是天罡星合当聚会,自然生出机会来”等等,所以朝廷将领的被俘归降显得更顺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