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己曾在《出师表》中说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前上给皇帝刘禅的一份表文,这篇文章详细地阐述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以有在北伐期间希望刘禅能够做一个远离小人、亲近君子的皇帝,这一封臣子上给皇帝的正式公文,是一封非常严肃的文章,所以有人认为诸葛亮原本只是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而不是想在诸侯中闻名。
但是,诸葛亮所谓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是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的一种谦虚说法,因为同样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自己出身卑微,见识短浅,是刘备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请教对天下时局的看法,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出身卑微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出自徐州琅邪郡的一个官宦之家,是标准的士族,也可以理解为世代为官的大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担任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担任过司隶校尉,这就是官宦之家,只是因为父母亲去世得早,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襄阳。
诸葛亮的叔父去世之后,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诸葛亮出身“布衣百姓”,因为诸葛亮从来也没有为生活担忧过,还要养活一个弟弟和两个姐姐,钱从哪里来?说是在隆中耕种田地,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读书、云游四海、结交当地的名士豪族,看看诸葛亮的朋友圈和关系网也会知道,诸葛亮的出身绝不低微,相反还非常尊贵。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名门望族蒯祺,蒯祺与蒯通、蒯良是同族兄弟,蒯通、蒯良是助刘表定荆州的人,诸葛亮的二姐退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是庞统的堂兄,诸葛亮娶了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两人的妻子是亲姐妹。
一个出身低微的诸葛亮能有这么强大的关系网吗?当然不可能,这足以说明诸葛亮在荆州就是个豪族名士,当时的联姻一般是身份地位相等才能联姻。所以诸葛亮说自己出身卑微、见识短浅那都是谦虚的说法,诸葛亮明明一个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人才怎么可能见识短浅呢?
若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会在隆中虚度一生吗?
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刘备如果不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会主动出山,至于会选择投靠谁,那只能是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但投靠刘备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再回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并请其出山这事上来。刘备找到诸葛亮,然后诸葛亮就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也就是据有荆州、益州,东边与孙权联合,南边、西边安抚蛮夷,将内部治理好,然后在天下有变化的时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大军北伐。
《隆中对》的战略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相当多,在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信息闭塞的时代,如果不能掌握天下的局势,又如何能提出战略,如果不能了解荆州、益州、孙权、曹操以及整个天下的情况,又如何能够提出具体对待的战略,这是需要一个长期搜集信息和情报,长期研究的结果,至少要好几年才能完成这么一个战略。
所以诸葛亮尽管隐居在隆中,其实并没有闲着,一直在利用关系网和朋友圈了解天下形势,他的关系网上面说过了,甚至和荆州最高长官刘表都攀上亲戚,诸葛亮的朋友圈也大多都是名士,比如司马徽(水镜先生)、黄承彦(沔南名士)、徐庶、石韬、孟建、崔钧等,这些人都算是当时的名士。
换句话说,诸葛亮在没有出山之前,就已经一直在做出山后的准备工作了,隆中对就是证据,诸葛亮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出了这么一个战略,当然是为出山做准备的,如果需要隐居,干嘛费这么大工夫弄什么统一天下的战略,直接在家里耕地读书不就行了。
再就是诸葛亮在荆州编织和建议的关系网,也是为日后的出山做准备的,日后如果要建立政权,就需要相当多的人才和关系,这也是为日后做准备的,如果想要隐居,只要交几个好友就行了,何必交这些名士和权贵呢?这些都是诸葛亮在为出山做准备的,他是时刻准备着,只是碰巧遇到刘备三顾茅庐而已。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国相,乐毅是为燕国攻灭齐国仅剩下三座城池的名将,一个是名相,一个是名将,诸葛亮这是把自己将来定位为“出相入将”,这能在隐居中建立吗?不能,只能靠出山建立。
所以,诸葛亮绝对不会虚度一生,他是一定要出山建功立业的,成为辅佐帝王的将相人物,这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没有理想怎么能成就大业呢?就算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也会自己创造条件,让刘备请他出来,或者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再为他出谋划策,建立功业,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宿命。
另外,刘备之所以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就是诸葛亮的好友徐庶以及庞德公、司马徽等人大力向刘备推荐的,他们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然是因为诸葛亮想要出山,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其实是诸葛亮自己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