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IDTC2020开幕 浪潮存储首提“新存储之道”

2020-10-22新闻15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近日,主题为“新存储加速智慧时代”的IDTC2020浪潮存储数据科技峰会在上海开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落地,智慧时代加速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挑战。为此,浪潮存储在本次大会上提出了“新存储之道”,以存储平台为根基、七大极致技术为手段,加速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和加强数据在线,帮助企业解决新数据时代下的存储新挑战,彻底释放数据价值、为智慧时代提速。

智慧时代就是新数据时代的进阶

一天时间,1台基因测序设备可产出6TB数据,1辆自动驾驶汽车可产生60TB数据,中国天眼产生500TB零级未压缩数据,活脑成像研究产生1500TB数据……

这就是智慧时代中关于数据的日常。进入到智慧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呈现出持续爆发式的增长,并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数字化技术驱动下,其产生量、产生方式、处理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改变,从过去“人工采集、人工干预”时代加速进入到“机器产生、机器处理”的新数据时代。

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企业在智慧时代体验到数据对业务发展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处理、共享、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全新挑战。

首先,在智慧时代下,智慧应用对于数据处理性能要求正在大幅提升。例如在科研领域,复旦大学今年刚刚构建了亚洲最大的脑影像中心,其类脑科研方向之一是模拟脑神经网络,目前只能模拟不到5%,要想100%模拟需要100TB/s通量,对于数据存储的性能将会有着极大挑战。

此外,随着各大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进程的深入,智慧应用正在遍及端、边、核心、云各个场景之中,要求为数据建立起从采集、传输、处理到使能、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体系,让数据真正的流动起来,形成数据共享和使用的价值闭环。

比如,国家去年取消省级高速收费、加速智慧交通建设。在智慧交通领域,收费站等边缘站点不断收集数据,然后传输到中心进行车辆等识别模型的训练,中心训练好的模型再下发到各个边缘站点,边缘站点在日常业务中进行推理,数据中心还需要将不经常使用的数据传输到云端保存,并持续循环下去,对存储提出了极高挑战。

最后,智慧时代带来的海量数据、多场景、多应用,给存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很多行业用户的数据量都进入到PB级,需要存储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让存储变得更加智能,更好地支撑智慧应用。

浪潮存储产品线总经理李辉表示:“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新应用、新数据,存储作为数据要素最为紧密载体,肩负着数据要素的存储、管理、流动、应用的重任。存储将会融入更多创新技术,为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新数据时代需要“新存储之道”

作为一家多年来聚焦存储技术创新的存储厂商,本次大会浪潮存储提出了“新存储之道”。

新存储之道是浪潮存储在“云存智用 运筹新数据”理念的基础上,推进“存储即平台”战略,以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存储两大平台为核心整合块、文件、对象、大数据等多样化数据,从极致性能、容量、安全、管理等七大方面协同发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浪潮存储的新存储之道聚焦新架构、新介质、新能力的打造,希望通过三大创新能力来加速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和加强数据在线,帮助企业彻底释放数据价值。

在新存储之道的新架构方面,浪潮存储可提供业界唯一的“多合一”极简架构,以一套存储支持块、文件、对象、大数据等多种数据服务,满足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海量多元数据的存储需求。

在新介质方面,浪潮存储将傲腾SSD新技术融入企业级存储,进一步提升存储性能;并且,浪潮自主研发的企业级NVMe SSD也已经商用,成功应用到浪潮存储多款产品之中。

浪潮存储还将努力提升存储的各项新能力。比如在性能优化方面,浪潮存储基于iTurbo智能引擎,对IO、路径、数据块、空间条带等要素进行智能调度能力,让百万级IO在存储系统内并发流动;又如,浪潮存储InView统一智能管理平台对故障、容量、性能进行智能预测,使得数据中心智能运维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未来,浪潮存储将向EB级容量、亚毫秒时延、TB级带宽、亿级IOPS、7个9可靠性、存储自治、等保认证七个新核心能力上加速演进,以新能力确为上层各个智慧应用提供强大支撑。

近年来,浪潮存储在加速分布式和闪存存储等领域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健身行业实践与积累,在中移动、国家气象、清华大学、中国天眼、华中科大脑研究院等行业用户中实现了大规模部署,对于运营商、金融、气象、交通、科研等领域的存储需求有着更加深入的洞察。

浪潮存储产品线总经理李辉表示:“浪潮存储扎根存储领域已有二十载。目前已经形成五大研发中心、千人规模的研发团队,并且拥有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栈自主研发能力。未来,未来浪潮存储将继续加大新存储领域的投入与创新,以‘云存智用运筹新数据’提速智慧时代。”

#行业互联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