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车2小时,乘车5分钟。”
在亲身体验了百度无人车之后,某社交平台网友吐槽道。
10月12日,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以下简称Apollo)在北京开放,一举登上微博热搜。
抱着对无人驾驶的好奇心,百度无人车迎来体验热潮,各界人士纷纷“尝鲜”。
然而,在落地一周后,百度无人车不仅没有如期获得好评,反而收到了微博上诸多“北京网友”的疯狂吐槽,被调侃“还不如机场‘摆渡车’(Baidu车)”。
那么,百度自动驾驶的“大秀肌肉”,是否算是失败了?在这次大肆宣扬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背后,又是否噱头大于意义?
1、百度自动驾驶“秀肌肉”,失败了?
从各大社交平台连日的“体验评论”来看,功夫汽车把网友们的吐槽,主要归类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叫车慢。
不可否认,叫车难固然与“体验热潮”有关。不过,在整个过程中,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车辆极少,且系统响应速度慢。
如果五分钟内叫不到车,系统会自动取消,需要重新下单,整个流程繁琐至极,十分消耗体验者的热情。事实上,在无人车短短的运营时间内,就有大批网友就为了乘车多次“追车”。
其次,乘车体验一般。
譬如,在行车途中,如果需要转向或者规避行人时,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表示十分“生硬”——会强行转弯躲避或者骤然刹车,让乘客感觉到颠簸或不适。
再如,当前方一辆大卡车突然变道时,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只能做到紧急刹车,剩下的操作要由驾驶座上的安全员完成。
此外,作为一辆“出租车”,其每次乘车地点与下车点都有很强的“随机性”,似乎完全是为了体验而体验,并非为了“商用化落地”而实验。
显然,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并不是为了方便而生,但却大大增加了方便的烦恼。
最后,仍然存在安全隐患。
有多位网友提及,在实际路段中,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由于激光雷达视线受阻,出现红灯前的急刹车。可以想象,这如果是发生在车辆繁多或高速路段,十分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在此之外,无法识别临时红绿灯、无法提前判断道路施工等都成为百度无人驾驶有待提升的“长尾隐患”。
2、百度无人驾驶,噱头大于意义?
不可否认,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与网友们预期的确有很大出入。
而在这背后,百度的自动驾驶体验活动,到底是“噱头”还是确有实际意义,也引起了诸多讨论。
首先,本次活动为“免费体验”,很多人就是冲着“免费”二字而来。
一旦该项目收费,功夫汽车认为或许不会有太多人敢于尝试。换言之,落实到商业模式方面,百度不能忽视用户对无人驾驶的顾虑和担忧。
如果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普通出租车、网约车价格差不多,在运行效率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为其掏钱?
第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看到百度为每辆自动驾驶出租车配备了一个安全员。据介绍,目前安全员的主要职责是保障乘客安全,进行路况把控和安全防范。
有评论直言:“如果没有安全员,即便免费我也绝对不敢搭乘。 ”
事实上,近年来无人驾驶事故频发,引发了外界对这一技术的担忧。数据显示,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50人。
不可否认,百度对自动驾驶出租车配备安全员,也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介入,避免事故发生。但在此背后,配备安全员也必然会拉高运营成本。
同时,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要有人介入,就并非真正的自动驾驶。
第三,如果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覆盖度上达到和普通出租车一样,其运营成本很难低于普通出租车。
如果降低覆盖度,优化车辆使用效率,成本会控制下来,但用户体验也会由此受到巨大影响。
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多位网友提到花了30分钟才叫到车。 而且,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车速区间基本都在保持在30-50公里/小时之间,只有极少的情况下能达到50公里/小时,较慢的速度也严重影响了运行效率。
也就是说,普通出租车20分钟的车程,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可能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
第四,针对日趋复杂的市区路况,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显得有些疲于应付。
例如行人较多、路况较为复杂时,安全员的介入必不可少;点对点的运营模式导致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无法实现招手即停,不够人性化。
还有,针对城区交通临时管制、临时施工等问题,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也无灵活应对之法。如果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后续难免出现违章和事故。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百度这次活动对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存在一定意义,但并未如想象中那么惊艳,要想摆脱“噱头”还任重而道远。
而百度无人驾驶何时才能真正上路,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就如,在以上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成本问题之外,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公众认知度、道德领域的难题等,都是未来上路必须跨越的门槛。
3、写在最后
今年9月,百度CEO李彦宏对外表示:“5年之内,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和限行,10年之后就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从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落地情况来看,这番话确实略显“膨胀”。
毕竟,对于整个自动驾驶的生态来说,自动驾驶的落地和实现,除了技术和运营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互联网公司、车企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完善。
对于目前的百度而言,开发出切实可行且适当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是首要目标,全面落地“商业化”或许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