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行一业总关情∣最美扶贫人王仁子:山旮旯里建起致富“梦工厂”
狗吠山林中,鸡鸣桑树颠。走进长坪乡潭湖村,放眼望去,无垠的翠绿“层峦叠嶂”,星星点点的红瓦白墙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明丽精巧。数千亩的山林里,铺天盖地的绿色加裹着清新的负离子迎面扑来,让人顿感舒爽。这里遍布着一种“活化石”般的珍稀苗木——红豆杉。作为产业扶贫基地,这里是所有村民心中的希望,也是村支书王仁子的梦想。
山旮旯里种出“摇钱树”
“以前的这边以前都是荒山野岭,鲜有人来,但这里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红豆杉的生长,这种濒危物种生态效益和药用价值都极高,种植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很多年前,王仁子就注意到这一点,希望大家一起帮忙种红豆杉,即使第一次种植成活率不到10%。
山旮旯里还能种出“摇钱树”? 村民们不理解他们的村支书王仁子,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做白日梦。今年40多岁的王仁子在村民眼里是个能人,在村里第一个搞食用菌,第一个包鱼塘,第一个建大型养鸡场养牛场,第一个实施退耕还林项目,20岁出头就已经成功创业。种植红豆杉,王仁子靠的是科学知识,他开车跑遍了整个长坪乡,对每一株野生红豆杉的生长环境都进行仔细的观察,加上不断的尝试,慢慢的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经验。第二年,王仁子带头成立了耒阳市焱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全村的土地都流转到合作社来统一培植绿化苗,对村民无论是以土地还是劳动力、资金入股方式合作社都予以接纳。
几年前村民黄艾友的丈夫因为一场意外导致脑部受伤,落下残疾,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她自己也被病痛困扰,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在外地做事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身体累垮了,光吃药就花了近万块。现在在红豆杉林做事比在外面打工方便多了,既把钱赚了,也能照顾到家人。”这样一来,黄艾友和她的婆婆都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有了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创业、为自己致富的想法。
目前,潭湖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数量超过5万株。村民算过一笔账,按每株年获利50元计算,今后每年就有250万元的财富在原来的荒野山地里长出。
大山深处奏响产业扶贫“交响曲”
“王支书,你来了,快快快屋里坐!”长坪乡潭湖村贫困户吴爱民看见村支书王仁子走过来,大老远就冲着他招手。“多亏了咱王支书,让我在红豆杉林里翻土除草,一天可以赚到160元,养家养孩子!” 对吴爱民而言,不需要重体力劳作,又能照顾家中读小学的老四,这份差事再合适不过。
“老大在深圳,边上班边准备自学考试,老二今年去了部队,老三成绩好,在市里读高中,我现在一年两万元收入,日子不发愁。”去年,吴爱民一家“摘了帽”。每每路过吴爱民家,王仁子都会进屋讨口水喝,拉拉家常。
红豆杉林的另一边,黄志勇正在酱厂里熬料,香味浸进空气,飘得很远。
2009年,黄志勇的大儿子出生,不料查出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救孩子,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从此一蹶不振。王仁子和黄志勇是发小,特殊的关系,让他对黄志勇的遭遇格外揪心。“我们办个酱料厂,你有手艺,我来投资,厂长由你当。”王仁子拿出积蓄,并去银行贷了款,“富必帮”酱料厂建起来了。黄志勇在王仁子的帮扶下,带着20多户贫困户安心熬酱。黄志勇用的是祖传配方,现代工艺无法复制。独特鲜香的口感,“富必帮”黄豆酱越卖越远。“邻县好多学校、餐馆都跑来订货。”
就这样,黄志勇和厂里的员工们都脱了贫。
还有猪场、鸡场和牛场,全部依山而建。“靠山吃山,我这辈子就在这里,不出去了。” 这是王仁子的大山情怀,也是10多年来创业路上,他和村民与大山立下的约定。
目前,加上周边乡镇,600余人在王仁子的带动下,通过发展产业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脚底泥土见证“扶贫情”
每每走进层层叠叠的红豆杉林间,望着满眼的翠绿,簇簇红豆镶嵌其间,王仁子都会不由想起了自己扎根家乡的这些年,脚踩泥土,风雨前行,犹如这漫山遍野的山红豆杉,他守护着这片林,这方山水。
扶贫足迹,淀着真情——60多岁的邝才斗和王玉枚来到农场前,年收入只有几千,儿子因为出车祸,大脑被损伤,两老口带着几个孙子艰难度日,直到来到焱燚农场,一年年工资增长,如今到三万多,生活渐渐变得轻松起来。
因爱人患脑肿瘤致贫的黄楚兰,独自艰难抚养三个子女。在王仁子的扶持下,入股到焱燚农场开货车,公司一年五万的分红,再加上每个月稳定4000的工资,使其摆脱了生活困境。
曾经在广东打工的欧阳成,将小孩老人独自留在家中,在外收入微薄却又忍受思儿念母的苦楚,得知王仁子能为乡亲提供不少工作岗位,他迅速回了家,开启了“朝九晚五”的不比“公家人”差的幸福生活。
60多岁的王四四是村里的五保户,他除了照顾两个孙子上幼儿园,每天就在农场除草,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收入。
20多岁的黄杜鹃,也就是黄志勇的女儿,考上大学的她,毅然地填报了“园林设计与管理”专业,她说,如今,潭湖村已然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毕业后,一定要回到潭湖村,同自己的家人一起,见证潭湖村的变化发展。
潭湖村异地扶贫安置点,30户119位贫困村民圆了“安居梦”……潭湖村的乡亲们说,这些年,他们口袋“鼓了”,日子“甜了”!是书记王仁子带领他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而对于未来,王仁子有更大胆的构想:他希望利用中央大力提倡乡村旅游的契机,打造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庄产业链,将本地的餐饮、小吃、民俗文化与农家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让村民脱贫,更要让他们致富。“让来游玩的人可以游、可以玩、可以购,体验农家生活,打造“游乐购”一体休闲农业。王仁子坚信,只要深爱这片土地,就能找到改变一方水土的力量和方向。(记者 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