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站巧妙融入“生命之树”、碉楼等元素。 毕松杰 摄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繁忙的交通枢纽,是“高铁时代”的“聚宝盆”,也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随着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以下简称“江门站”)开通运营在即,门庭若市的景象将在这里上演。“高铁站房不仅是钢筋水泥,我们致力把城市特色融入站房设计,形成独具江门特色的文化韵味。”施工方中铁建工集团江门站项目党支部书记刘阳表示。
记者在江门站现场看到,大到进站大厅“生命之树”造型、候车大厅树叶形状吊顶,小至幕墙玻璃“小鸟生命”图案、绿植葵树的摆放,江门站处处以特色风情、文化历史等元素为基础,将江门地方景观与侨乡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
重现“生命之树”奇观
“如果把江门站比作江门新的城市名片,那么‘生命之树’就相当于刻在上面的肖像,是江门站的门面所在,也是整个工程建设最大的亮点及难点。”中铁建工集团江门站项目经理王敏帅说。
据介绍,江门站站房采用线上式 线侧式的T型综合站型。同时,T型的横向部分为侧式站房区域,而正中间便是“生命之树”区域。该造型重现巴金笔下独木成林、万鸟齐栖的百年古榕树造型。
施工中,重达1500吨的“生命之树”钢结构编织筒在电脑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的帮助下,历时14小时,完成了高度17米、跨度60米的提升。为了让这棵“生命之树”扎深、扎牢,项目部还从艺术装置的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灯光及空间色彩表达等方面精心研究,做到突出亮点。
从江门站正外立面远远向内看去,一根根流畅仿生的精美结构从底部破土而出,呈交叉编织状向上,在顶部形成开枝散叶的树冠,描摹榕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的雄奇景象。
“生命之树”编织筒采用吊顶棱形透光膜,阳光洒落在白色外漆的枝条上,错落有致的线条交相辉映,整体明亮大气且生机勃勃。同时,突出的弧形体,为进站旅客遮风避雨,而弧形体内部,满足了大量旅客安检集散的功能需求。创新性的束腰圆筒设计,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融入侨乡元素让“侨味”更浓
“生命之树”的面前是日新月异的江门未来,其背后更有侨乡乡愁的脉脉深情。走进高架候车室,迎面而来的是连片修长的树叶形状吊顶,每片长约6米,与“生命之树”相得益彰。
室内的树叶吊顶是侨乡人民经过几十年漂洋过海的艰苦奋斗到落叶归根的直接体现。刘阳表示,车站作为远行及归乡的标志性建筑,树叶的设计无不体现侨乡精神以及游子的思乡情怀。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商业夹层的四个自动扶梯尽头处,江门站将江门特有的碉楼、洋楼、骑楼共存的建筑特色文化融入商业夹层,在现代气息的站房中融入侨乡元素,让整个江门站更加赏心悦目,“侨味”更浓。
在细节琢磨上,江门站同样独具匠心。“生命之树”采光膜对应的地板位置张贴满屏的凤凰图案,与之相互呼应,不仅“筑巢”,还将“引凤”;一旁幕墙玻璃蚀花处理以本土小鸟天堂景点为内容,地面拼花图案也紧贴“生命之树”的设计理念;高架候车室内摆放绿植葵树代表本土葵艺文化……
一个多世纪以来,江门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接纳着海外游子带回来的世界各地先进文化和思想,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侨乡文化。刘阳表示,当初五邑乡亲漂洋过海去谋生,落叶归根是他们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追求。而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奋斗,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是侨乡精神、心理历程的直接体现。江门站整体建筑装饰,是侨乡文化历史过程的艺术体现。(记者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