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能人辈出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传奇人物数不胜数,比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朱元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等等。不过,要说公认的明朝一哥,那就非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莫属了。
王守仁出生于书香门第,他老爹王华是个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老子出人头地,当然希望儿子也能光耀门楣,因此王华对王守仁的教育相当重视,除了三天两头给儿子灌输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只有科举才能光宗耀祖的心灵鸡汤外,还请了一大堆老师来给儿子教授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当时国考的教材,虽然很重要,但比较枯燥,读多了还会变成书呆子,年轻气盛的王守仁可受不了,他的梦想是做一个类似汉朝卫青霍去病,唐朝李靖郭子仪那样的英雄豪杰,战场名将。所以,他在学习的时候,更多时间里是主次倒置,往往把四书五经丢在一边,而是学习军事理论学(孙子兵法,武经总要等)和武学(剑术箭术)。此外,他对心理学、宗教学等等杂科都有研究。
这些行为在私塾先生眼中完全就是乱七八糟,不学无术,他们常常指责王守仁,还多次向王华告状。对此,王守仁毫不在乎啊,还信誓旦旦,拍拍胸脯,当场顶撞说:“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的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意思是,学习不能偏科,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历史地理哲学样样精通。
这种话在当时的读书界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传统的王华估计气得要拿起扫帚柄好好修理下儿子,一些迂腐的私塾先生更是当场宣布离职。即便如此,王守仁还是我行我素,注重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当然为了给老爹面子,四书五经偶尔还是背一背的。除了理论学习外,王守仁还注重实践,在其他学子像坐牢一样蹲在房间里满口之乎者也外,他就跑到塞外,观察风土人情,查验战场事迹。
事实证明,王守仁的这套学习思想是正确的,多学习科目,不仅可以增加不同的学识、本领和技巧,还可以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充满联想,提升胆量。有了这些基础,王守仁15岁就敢给皇帝上书,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虽然这些上书最终无果而终,但也体现出了王守仁的胆识和见多识广。这显然不是书呆子能够干的。
到了成年,特别是当了官以后,王守仁从小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不仅给他带来了荣誉,还3次救了他的性命。
第一次,正德元年,大太监刘瑾擅政,逮捕了戴铣等20多位正直的大臣,王守仁上疏论救,痛骂刘瑾狗太监而被后者打屁股和谪贬。在谪贬路上,刘瑾怒气未消,派出杀手想干掉王守仁。王守仁可不是书呆子,精通兵法谋略的他一早就察觉到会有杀手紧跟而来,为此他给刘瑾和杀手导演了一幕瞒天过海。一路上,他故意表现得很沮丧,还时不时说自己压力大,要自杀。到了钱塘江附近,他来了一个“跳海自尽”,并留下遗书说是自己想不开,所以跳海。杀手们在找不到王守仁,却在王守仁的居住点找到了遗书,所以回去交了差。如果,换做其他读书人,甭说能导演瞒天过海这一出,哪怕刘瑾会派杀手尾随而至也想不到。
第二次,被贬贵州龙场期间,那个时候的龙场是蛮荒之地,游荡在那片区域的不是犯了事的亡命徒就是未开化的苗人,此外还有各种瘴气、野兽等等。可以说王守仁是危机重重,稍不小心就会丧命。事实上,王守仁的驻地也曾多次遭到袭击,不过,他硬是凭借着胆量和武术活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和苗人搞好了关系,教授他们耕作,写字等等。
第三次,平定宁王治乱后,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后,朝廷的大军才慢慢悠悠到达,看到王守仁大功一件,一些朝廷重臣和太监相当不服气,他们一方面怂恿正德皇帝放了宁王重新开战,一方面怂恿下属士兵挑衅王守仁。一次,几个重臣要王守仁去校场,在校场上,重臣们要求王守仁射箭,如果射不好,就治罪,王守仁当着众军,连发三箭,箭箭射中靶心。看到这一幕,所有将士都叫喊了起来。重臣们也不好意思发难。此外,王守仁对于朝廷的士兵还十分关心,除了时常送些东西外,对病死的士兵给予棺椁和银子。这样一来,士兵们都念王守仁的好,也不再为难。最后,王守仁把所有的功绩都推给了正德皇帝。这样,免去了功高震主的嫌疑。
除了精通军事学和权谋学外,王守仁还精通儒学、佛学、道学等等,并在这基础上,完善了心学,自成一派。如果,他只是通晓儒学,显然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
现代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青年,多学一些知识,多学一些本领,多学一些技巧,总会受益匪浅。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外,抽空学习下游泳、武术等,在遇到危险时,也就不会不知所措。社会青年在上班之余,多看看其他书,考考证,能为日后的饭碗多一份选择。还有家庭主妇,在带孩子的同时,多学学一些技能比如设计、裁缝等,也不会让自己与社会脱节。至少比埋头打游戏和打麻将更有意义。
所以,人在江湖飘,学习很重要,多学多用多思考,有的时候,你学的东西可能用不到,但用的时,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在这里,还要告诫家长,也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一昧死读书,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不好,让小孩子多接触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本领,不仅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还可以找到兴趣所在,也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