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临《初月二日帖》——难道王羲之学过魏碑吗?

2020-10-21新闻13

上图是自临王羲之《初月二日帖》。

此帖刻在《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星凤楼帖》。这个临写作品星以安思远本《淳化阁帖》卷七里面的帖为范本的。《淳化阁帖》释文里,把此帖也命名为《初月帖》。为了同那个开头为“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的《初月帖》相区别,这里权且将现在临的这个帖叫做《初月二日帖》。原帖范本如下图‘

原页面有四行字,今把该页第一行裁去,第一行是上一帖的尾部。此《初月二日帖》,没有临写完,下一页还有几个字。释文是:“初月二日,羲之顿首。忽然今年感兼伤痛切心。奈何奈何!念君哀穷[不己。羲之皇恐皇恐。]”方括号里面的,是在下一页,这次没有临写到的字。

此帖是草书帖,然也有一定的行书成分。如"羲之”二字,就老实地写了这两个字,不像有的帖写完了“羲”字,顺势往下一带,就算“之”字了。“顿首”二字也是如此。不过,这和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关。在文中是一个一个地写,若在文末,多少有点签名的意味,就连写简写了,如本帖未临写到的末行的“皇恐皇恐”。所以拿“羲之”、“顿首”来说明其有行书成分,并不具备多么大的说服力,还是从整帖的气息来着眼吧。

王羲之的行草书,多有方笔特征。此帖当然也有。方笔特征,在别处多体现在显著的方折上;而此帖中是体现在三角点上。请看下图:

上图四处的三角点,特别的明显,特别的分明,没有半点含糊。也有近乎完整,不是十分鲜明的三角点。如“初”、“羲”、“首”、“兼”的首笔点,“今”、“念”的次笔点。这样就包括了本帖中所有的点,都是完全的或近乎完全的三角点。

三角点是魏碑典型笔法,也是魏碑的一大特色。这种三角点,难于一笔成形。所以就有人想像,这不是书家写出的,而是石匠刻出来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问题:难道石匠可以不忠于书家的笔迹是正常的吗?实际上石匠多文盲,他连字都不会认,还会修改书家的笔法吗?他这样不忠于书丹,不怕被炒鱿鱼吗?

如果说北魏粗劣的碑刻,有石匠窜改书家的书迹的话,那么在精细的刻帖中,就不会有了。你看王羲之帖中的三角点,同魏碑中的完全一样,这完全是一手下笔写出来的。既不是描画面成,也不是刀锋所致。

莫非是王羲之学了魏碑?这里没有时空隧道。事情恰恰相反,正是北魏的书法汲取了王羲之的营养。北魏拓跋氏政权对晋十分敬仰,从未对东晋有过战争行为。进入南朝后,南北多有征伐。北魏虽对南朝政治对立、军事对垒,但在文化上仍然对南朝敬仰,吸纳南朝的文化,重用南来的人士。当时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也有王羲之的书法流入北朝。北朝方笔书风也许就是对王羲之书法某个方面特点的放大。#淳化阁帖#王羲之#书家收藏

王羲之的行草书,多有方笔特征。此帖当然也有。方笔特征,在别处多体现在显著的方折上;而此帖中是体现在三角点上。请看下图:

上图四处的三角点,特别的明显,特别的分明,没有半点含糊。也有近乎完整,不是十分鲜明的三角点。如“初”、“羲”、“首”、“兼”的首笔点,“今”、“念”的次笔点。这样就包括了本帖中所有的点,都是完全的或近乎完全的三角点。

三角点是魏碑典型笔法,也是魏碑的一大特色。这种三角点,难于一笔成形。所以就有人想像,这不是书家写出的,而是石匠刻出来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问题:难道石匠可以不忠于书家的笔迹是正常的吗?实际上石匠多文盲,他连字都不会认,还会修改书家的笔法吗?他这样不忠于书丹,不怕被炒鱿鱼吗?

如果说北魏粗劣的碑刻,有石匠窜改书家的书迹的话,那么在精细的刻帖中,就不会有了。你看王羲之帖中的三角点,同魏碑中的完全一样,这完全是一手下笔写出来的。既不是描画面成,也不是刀锋所致。

莫非是王羲之学了魏碑?这里没有时空隧道。事情恰恰相反,正是北魏的书法汲取了王羲之的营养。北魏拓跋氏政权对晋十分敬仰,从未对东晋有过战争行为。进入南朝后,南北多有征伐。北魏虽对南朝政治对立、军事对垒,但在文化上仍然对南朝敬仰,吸纳南朝的文化,重用南来的人士。当时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也有王羲之的书法流入北朝。北朝方笔书风也许就是对王羲之书法某个方面特点的放大。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