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让论文变钱,让高校教师成为CEO? 上海出台了这样一份指导意见

2020-10-21新闻10

东方网记者解敏10月21日报道:大学科技园兼具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辐射带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然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世界一流城市定位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求,上海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核心功能优化、服务承载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将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天,《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

《指导意见》明确大学科技园发展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大学科技园体系,全力打造3-5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辐射带动高校周边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形成若干个产值规模达到千亿元级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孵化培育1万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同时重点围绕6个方面,提出了21项任务。

上海的大学科技园发展起始于1991年,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量的11%;累计培育了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39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6家上市企业。

“大零号湾”成为新时期大学科技园标杆

上海交通大学在主动对接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中,着力打造“环交大”双创升级版,对“大零号湾”产业园实施功能开发、产业开发、形态开发等三大核心开发,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实现了从园区式开发到街区式开发。

上海交大副校长王伟明介绍,“大零号湾”四大主导高科技产业涵盖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新材料领域。2015年,上海交大、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三方开启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依托“大零号湾”建设,打造剑川路开放街区,在剑川路沿线形成全链条功能布局。目前,“环交大”创新创业园区初现规模效应,初步建成双创生态体系。截止2019年年底,“零号湾”在孵项目总数超过630项、在孵化企业超过470家、项目融资总额超过 12亿元、获投融资企业超过40家,另有100多位创业导师、91位创投导师、48位法律顾问提供相应服务。

随着产业及承载范围的不断扩大,未来核心区产业还将向拓展区和辐射区延伸,打造上海科创南部新高地和上海南部发展新引擎。到2025年形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生态完善、制度创新示范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的科创示范区基本框架。

高校科技园自建终创空间专项服务师生创业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园区”)创建于2000年,是大学科技园中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园区之一。截至2019年底,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7家,累计产生上市企业13家,约有5家企业准备科创板上市。园区优势产业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教育五大类,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数占比近50%。

复旦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王伟介绍,园区灵活采用自建、租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专向服务高校师生创业。以复翼互联众创空间为例,在这个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为超过200个创业团队提供孵化服务(其中复旦师生创业团队约130个),累计获得社会融资逾亿元,行业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化学、物理等领域,成功培育上市企业流利说。

创办于1998年的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公司。该公司2000年在香港科创板上市,2014年转香港主板,是国内成立最早、首家上市的股份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公司资产规模近30亿,2019年公司营收近15亿元,每年贡献各类税收亿元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