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皇权与宗室和公卿的三权平衡,以及外戚和宦官为什么会干政能干政

2020-10-21新闻10

从有明确记载的周朝开始,君主、宗室和公卿成为权力平衡的三足,直到清朝。

周朝政治将王权(天子或诸候)与宗室(姬姓国或公子)和公卿(异姓国或大夫)三权分立、平衡制约。历史课本讲周初封了齐鲁燕卫宋晋等诸候,但当时非常重要的管蔡没提。管叔蔡叔和鲁国一样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以周公想谋反为由搞了个三监之乱。虽然被周公旦打败,也不论理由的真假,但朝廷有人谋反诸候会来干涉倒是真的。

西周主要分封国示意图

君主玩公卿与宗室平衡,是个技术活。因为君主能力精力有限,必须要选个干事掌权的即从君权里分出个相权。公卿终究是外人,可宗室有限的选里挑出人才很难。同时宗室子弟也有谋反可能,所以宗室和公卿必须相互制约。

一代又一代,宗室成员越来越多,公卿也越来起多,土地和人口却是分无可分的。如同植树整枝,不整树长不高;整得太狠树扛不住风雨。所以想办法将宗室和公卿封地递减回收就是个技术活。

晋无公室,最终三家分晋。秦国变法成功,打压了公室,二世而亡。反观楚国越国燕国这些变法不彻底(打压公室不力)生命力反而顽强。

刘邦称帝,封了八个异姓王和147个候。死前基本用同姓王取代了弄姓王。为了稳固江山,与这147个候立白马之盟,非刘而王、非功而候,天下共击之。汉朝再次确立君主、宗室和公卿的平衡。

经过七国之乱、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汉武帝大权独揽,王候将相不值一提。但治理天下的责任也无人分担了。豪强、文官相结合形成门阀。中央财政困难与地方土地兼并相互推动,皇权底子被淘空。

皇权掉链子时,就利用外戚与宦官对付门阀。外戚与宦官不像门阀有根基,依附于皇权。门阀袁绍献计外戚王进调军阀董卓进京杀宦官,结果外戚与宦官先后暂时退出舞台,军阀曹刘孙与门阀袁绍袁术等大战三国。最后军阀加门阀的司马家一统天下。皇权不力,大封王候,几乎回到周朝。

曹魏一直以诸曹夏候家族成员为核心。但曹丕夺嫡过程中与文武两极的曹植曹彰闹翻了,只能用远亲曹真曹爽来平衡司马懿等公卿。当曹爽掉链子时,曹魏就玩完了。

晋朝司马家为保皇权,大封同姓王和异姓候,结果八王之乱。东晋没了根基,任由门阀折腾。门阀人才凋零后,军阀刘裕等开启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及两宋。

明朝最初也是同姓王和军功集团并立。朱棣登基后,这两集团才从历史舞台退出。皇权用科举形成官僚体系,一个个以师生之谊和同乡之情为纽带的文官集团又在架空皇权。二是宦官集团复活,当集大成者魏忠贤死后,明朝也要亡了。

清朝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玩得不错。以家族企业模式加招降纳叛,以家族之忠与公卿才干相结合。前期孝庄时有摄政王多尔衮和顾命四大臣,后期慈禧有顾命八大臣和议政王鬼子六。慈禧死后,满清权贵们开始放自我,独揽大权,赶走了袁世凯,不与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分权,甚至立宪搞出个皇族内阁,彻底失去支持者,武昌枪一响就亡了。

秦汉以来皇权的敌人,是失去旧制度的同时没有合适的新制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