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倾注心血的“秘诀”,丰田为何轻易传授给中国车企?

2020-10-21新闻12

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势所趋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近年来各大传统车企纷纷调转船头,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造车新势力想要分得一杯羹。

虽然大家目的一致,但方向却有所差异。有的直接推出纯电动车型;有的先期推出混动车型过渡;也有的另辟蹊径,发展增程式电动车。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孰对孰错,相信最终市场及消费者会给出答案。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丰田可谓是较早涉足的车企之一,并且基本不偏科,混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车等等几乎样样玩精。尤其在混动技术方面,从1993年到现在,丰田在

普锐斯(参数|图片)(Prius)混合动力汽车上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可以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丰田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这款车型上。

倾注心血的“秘诀”

丰田要传授给中国车企

近日,丰田要将混动技术分享给广汽集团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为丰田开发并供应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日本公司BluE Nexus公司已经和广汽集团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者的自主板块将在2021年推出采用丰田THS系统(Toyota Hybrid System)的混合动力产品。

BluE Nexus公司由丰田、电装、爱信精机三家企业合资成立,可谓是行业巨头强强联手打造的一家公司。自2019年4月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电动化车辆不可欠缺的电动化驱动模块的开发与销售,以及其系统软件标定服务。

据悉,此前该企业就曾把混动技术分享给马自达、斯巴鲁等丰田的其他日本合作伙伴。但与广汽集团的合作,则是BluE Nexus首次向非日本企业分享技术。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不光广汽,BluE Nexus也有意向把技术同时分享给吉利汽车。

无偿分享技术

这背后究竟出于何种思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买卖,而是一次无偿分享。相信许多小伙伴看到这里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种巨费时间、精力、金钱的专利技术,就这样无偿分享给竞争对手,丰田是脑子进水了?

其实这并不是没有先例。去年4月,丰田就宣布无偿提供丰田持有的关于电机、电控、系统控制等车辆电动化技术的专利使用权(包含申请中的项目),专利总数约为23740件,期限至2030年底。其他企业只要和丰田协商,并签署合约后,就可无偿使用上述技术。

表面上看来丰田真的是很大方,其实这其中丰田是存有私心的。

首先,最现实的问题则是,专利是有期限的。丰田混合动力系统的基础专利之一——行星齿轮核心专利于2017年2月份便已在美国、欧洲失效;在中国,丰田行星齿轮的相关专利共有13个,申请时间从2003年到2012年不等。其中最早一批申请的“行星齿轮组”专利将于2023年过期。因此,与其握在手里过期,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说不定还能化敌为友,赚个名声。

其次,虽然现阶段纯电动车还存在技术难题,混动被广泛认为是向纯电动过渡的最佳车型,但是纯电动依然是行业大力发展对象,丰田将混动技术分享给其他车企,也有助于其打开全球混合型电动汽车供应链,毕竟在全球汽车制造的范围内看,混合型电动汽车供应链并不像你所预期的那样庞大。

从2001年至今,丰田向国内导入了20余款混动车型,前不久2020北京车展丰田展台上也展示亚洲龙双擎(参数|图片)、凯美瑞双擎(参数|图片)、卡罗拉双擎(参数|图片)、雷凌双擎(参数|图片)运动版、荣放双擎和威兰达双擎六款车型。

当混动能与纯电动平起平坐时,丰田旗下的混动车型销量自然会有所提升。

2017年,丰田公布了到2030年推广普及电动化车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即在2030年销售的新车中,HEV和PHEV车型将超过450万辆,EV和FCEV将超过100万辆,电动化车型的总量将超过550万辆。后来,为了迎合政策,丰田将这一目标提前了5年左右,即在2025年电动化车型的总量将超过550万辆。

这也是丰田向广汽集团提供混合动力技术支持的原因,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混动技术导入中国,将帮助丰田更快达成电气化车型的销量目标。

再次,全球第一大汽车集团大众汽车,宣布向其他厂商开放其MEB模块化电动车生产平台,“老二”的丰田怎能坐以待毙。

竞争对手大众转型电动化,并开放了整合大众所有的电动化技术的MEB平台,这一平台未来将会与福特共享,并率先向中国销售体量最大的两个合作伙伴上汽和一汽开放。大众的心思一目了然,它不仅是想打造MEB成为大众的标准,更是想让它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

之前,大众在3月12日的集团年会上提出,未来10年内,在原定推出50款电动车型的计划上,将这个数字增加到70款。大众的野心一目了然,丰田引以为傲的混动,在这种背景下反而缺失了它应有的关注度。因此,你分享,那我也分享,与其“死磕到底”。

马曰:

前面所说专利期限其实只是一方面,在马拉车市看来,丰田更多是想借此机会推动混动技术,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毕竟其在电动化方面相对薄弱。但不管出于何种思量,当各个汽车制造商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11-20万#紧凑型车#丰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