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东方的针路:郑和七下西洋为什么每次都能安全往返?

2020-10-21新闻21

文|郭晔旻

到了14世纪成书的《大元海运记》里,已经明确指出“惟凭针位定向航船”。根据针经确定航线实在是元代在航海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到了明初,中国古代航海史翻开了最辉煌的一页。郑和七下“西洋”都能安全往返,与明朝船队先进的导航技术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牵星术”。这是一种通过测定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与海平面的角高度定位的方法。牵星的时候,船师把牵星板的中心穿一根小绳,小绳的长度是自人眼到手执木板伸直的距离,大约是72厘米。以左手拿牵星板,右手牵着那根拉直的小绳,眼睛顺着右手的绳端向牵星板看,使牵星板的上边缘对准星体,下边缘对准海平线,这样就得出了星辰的仰角,也就可以算出船所处的纬度。

但更重要的就是罗盘。有了“针路”,海船就可以脱离天文导航而只依靠罗盘导航了。从流传下来的《郑和航海图》可以看出,从船队出发地到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北端,沿途航线都标有罗盘针路,之后的航程则用罗盘针路与“牵星术”相辅而行。从江苏太仓到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共载“针位”56个;从忽鲁谟斯返回太仓,则有53个针位。可见指南针在导航中已居于主导地位了。曾跟随郑和3次下西洋的马欢在谈到他们航经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的情况时写道:如果对指南针的使用观察判读出现失误,就有可能造成航线偏移,船舵损坏甚至船舶沉没的严重海难。为此,当时专门选择“经惯下海者”船夫充当“火长”,专门处理“针经”有关事务。所谓“事大责重,岂容怠忽”。

长江入海口附近的针路海图

这些“火长”要随时观看航海图,按指南针找到图上所标针位,再由舵手调整航向。郑和船队从1431年9月12日到达苏门答腊岛后,在岛上停留50天。11月2日开船向西北方向前进,横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这段航程总共航行6000余里,费时27昼夜,平均日行超过200里。正因为有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罗盘导航技术,郑和船队才能将茫茫大洋变成无阻坦途。

#下西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