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时候,很多人也许会有一个感觉,这些兵马俑看起来好高,基本都是1米8以上,还有些接近2米,平均起来大约在1.85米左右。
这是否能证明古人比今人高呢?
怎么可能!
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兵马俑的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穿着鞋底很厚的军鞋或军靴,有一些还有底座,起到增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发髻很高,或者戴着头盔、帽子,给人的总体感觉就高。
其实想一想就知道,兵马俑的体形,绝不是秦军的普遍身形。秦始皇造这么一群兵马俑给自己陪葬,为了面子着想,肯定得往威武雄壮那个方向靠拢。
如果找模特,也是找军中又高又壮那种,就像我们的仪仗队,那精气神可都是一顶一的。而且兵马俑在实际制作的时候,还要再放大一点,以体现秦军的骁勇气势。
何况,从古至今,中国人做雕塑都喜欢往大里做,大小寺庙里供奉的神、人都比同时代的真人大很多,虽然制作的工艺和目的与兵马俑不是一回事儿,但本质上类似,都是泥偶木胎。
这种风格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朝不可能不受影响。就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聚集天下兵器铸造成的12个巨大“金人”来说,当时就天天立在阿房宫门前呢。
并且中国古人在艺术方面比较张扬,留下来的帝王将相的画像或雕塑最常见的就是龙睛虎目、表情精彩,极尽美化之能事。
很难想像,秦朝工匠会原原本本按照秦军真实的模样1:1制作兵马俑,总得修饰或夸张一番,这才符合当时的审美观,能够埋入地下陪伴始皇帝千世万世。
所以,兵马俑平均身高1.85米,并不能证明古人比今人高。
事实上,现代人比古代人高才是常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这一代人的身高普通大于祖辈、父辈,而下一代又比我们高,很多10多岁的小孩已经达到成年人的身高。
为什么?
因为饮食结构更为科学,提供的营养更为丰富,生长的环境也越来越优越。
清末有位叫李济的学者,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有中国人身高的内容,他抽取5000多例身高数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时中国男子的平均身高是1.65米。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的统计表明,中国18岁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18米,女性是1.597米。
这两份数据表明,中国人的身高在逐渐提升。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说得简单点就是吃得好,在人体少年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各种营养都齐全跟得上。
清朝虽然积弱,但饮食条件和秦朝比起来还是有优势的。不是清朝比秦朝好,而是两千多年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秦朝在这方面比不上清朝,更比不上现代。
按照这个逻辑推断,现代人我国的男子都无法达到平均身高1.85米,秦国人凭什么成长出这么多体格强健的大高个!
秦朝时人们吃什么呢?
主食是六谷,黄米、小米、大米、糯小米、麦、薏米。虽有六种,实际上普通人家能吃的基本就是黄米和小米、糯小米。大米、麦、薏米是有点家底的人家才顿顿都吃得起的。
常见的蔬菜就5种,葵(现在的冬苋菜)、藿(大豆苗的嫩芽)、薤(腌渍的藠头)、葱、韭。现在咱们常吃的南瓜、玉米等要到明朝才传入,豆腐也还没有被发明,那是西汉才有的顶级美食。
肉食就更少了。
牛肉不能吃,牛属于战略物资,衰老或出现意外时还得官府看过才能宰了吃肉,擅自杀牛是大罪。像影视剧里那种动不动就上三斤熟牛肉的剧情,不太可能在秦朝发生。
猪肉不好吃,那时的猪可不是现在这种被养熟了的家猪,野性很强,肉质比较粗糙,大户人家一般不许猪肉上桌。
由于调料的缺失,普通人家鱼肉也难做得好,很腥。倒有一道菜是生鱼脍,但那是贵族的吃法,不能普及到民间。
那吃什么肉呢?
贵族主要是羊肉,价格特别高,小老百姓也就能在年节的时候打打牙祭解个馋;民间主要是鸡、鸭,种类很少。
有人可能想问,为什么不打猎?
可以的,山上的确有很多野物,那会儿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存在禁猎这种事儿。问题是,山里还有老虎豹子熊瞎子什么的,遇上了谁吃谁的肉还不一定。
而且,食物的加工方法基本是蒸、煮、烧、烤,“炒”这种烹调方式还没出现,很多爆炒类的菜肴做不了,吃法比较原始。
以上内容,只证明一件事,秦朝在“吃”这一块和现代差距很大,秦朝人的营养不如现代人的营养,所以古人的平均身高不可能大于今人。
当然,特例就没法说了,人口基数一大,总有那么几个大高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