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孙权趁关羽攻打曹操的襄樊,在背后下黑手抄他的后路,出兵抢占了刘备在荆州的几个郡,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更现实的是为了夺回地盘,所以发兵攻打孙权。
这是刘备对诸葛亮当年《隆中对》战略的重大调整。
本来诸葛亮的打算是联合孙权攻打曹魏,但经过荆州被夺、关羽被杀这档子事,刘备打定主意要先灭吴再攻魏。
对于这场战争,刘备是气势汹汹而来,大有吞灭东吴的目标。孙权则是有些心虚,为此还曾交涉想跟刘备议和,要不是刘备不依不饶地拒不同意,估计这场夷陵之战的名气,还未必能列为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齐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只不过战争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刘备没想到会输得这么惨,孙权也没想过会赢得这么漂亮,蜀汉众多将领战死沙场,刘备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直接损失多年积攒的家底还顾不算,更要命的是,刘备因此战很快就郁郁而终,他的死亡无疑使蜀汉的根基,呈现出摇摇欲坠的势头,因为蜀汉这个政权,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刘备的名气给撑起来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提一提蜀汉和曹魏、东吴的不同。
虽然这三股势力都是凭实力打下的江山,但他们的侧重点却很是不同,曹操得群雄逐鹿的“天时”,孙权占长江天险的“地利”,而刘备主打的却是大汉皇叔的“人和”牌。
也就是说,刘备的江山,很大部分是源自于他高情商换来的良好口碑与名望。
为什么陶谦愿意让徐州给刘备?为什么刘表对刘备各种优待?为什么刘璋愿意迎刘备入蜀?为什么刘备根基浅薄却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
这一切,都是他在名望方面经营得好,这是他最大的财富。
稍微夸张一点的说法,蜀汉就是建立在刘备的名望之上。
刘备一死,蜀汉立马上下动荡,叛乱四起。诸葛亮用了整整6年多的时间,才平息国内各种事端,整合国力到可以外出征战的状态。
那么,假如刘备不打夷陵之战,不损失这75万兵力,是否就能避免这种情况,拿下关中和长安呢?
估计,还是不行!
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75万大军,这么多的兵马,全都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那支笔,给刘备贴金贴出来的。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有水陆士卒80万,但据周瑜分析,曹操最多从中原带来十五六万,荆州降兵七八万,加在一起也就二十万出头,所以说给他5万精兵就能大败曹军。
周瑜的分析,应当比较中肯和准确。
东汉帝国自黄巾起义开始陷入连年战乱,人口数量急剧下滑。战场上死一个兵,说不定民间就死一户人家,这也就是《水浒》里常说的“杀我一个,便是杀我全家”的道理,如果家里的顶梁柱都倒了,剩下孤儿寡母老父老母怎么活?
曹操统一了北方,占有九州之地,赤壁之战都只能集结二十来万军队。刘备只有益州和少部分荆州,资源远远少于曹操,哪里能凑齐75万的兵马?
毫无疑问,75万是个水得不能再水的数字。
中国古代打仗,为了营造自己强大的气势震慑敌人,往往喜欢往大了去吹军队的人数,嘴巴上号称二三十万,实际有个十万就算是良心账了。
只不过悲催的是,刘备连十万都没有。
《傅子》记载,东吴军灭蜀汉军八万,刘备全军覆没,仅以身免。而在《资治通鉴》中,蜀军有主力四万多,外援的五溪蛮夷一万多,总兵力五万出头,六万不到。
东吴兵力,大致应该跟刘备差不多。你想啊,周瑜打曹操开口要的是五万,这可是关系东吴生死存亡的关键大战,如若孙权有更多的家底,为什么不全部投入战场呢?
由此看来,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兵力,和东吴比起来不占绝对优势,尚且还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面对比吴军数量多处许多的曹军,蜀军还敢打包票说稳赢吗?
冷兵器时代,以多胜少是常态,以少胜多是奇迹。谁敢保证奇迹总发生在自己这一边?就连项羽那种天生的将才,闯过了1对7的巨鹿之战,扛住了1比19的彭城之战,却也熬不过兵力悬殊的垓下之战。
所以,在兵力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刘备就算不打夷陵之战,蜀汉也不一定能拿下长安,即便侥幸拿下也未必能在关中站稳脚跟。
这一点,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的劳而无功,就很能说明问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承他的遗志,228年至234年间数次北伐。当时蜀军数量是10万出头,比夷陵之战刘备手中的8万更多,却没有一次拿下关中和长安。
用了那么长时间,尝试了那么多次都没做到的事情,就说明北伐灭魏是真的不可行,无论有没有夷陵之战,都不会影响到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