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异朝同名政权之区辨——以周之名

2020-10-20新闻27

在中国历史上,前后有五个王朝(政权)以周为国号,为方便区辨,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长河往回漫游一番,从创始人、世代、存续时间、都城、疆域区划、国号根源、历史价值等几个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或为加深认识,或为消遣无聊,未为不可。

1.若不裂土封侯,何须制礼作乐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及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成康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陈普·《历代传授歌》

约公元前1046年,作为商的一个方国、日益强大起来的周部落在杰出首领姬发的带领下,誓师讨伐无道的商纣。姬发集合一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的军队,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大败商纣的军队,继而攻破商都朝歌,商纣自焚,商亡。

姬发建国称王,国号周,史称西周,西周与后来的东周合称周朝。西周实际上实行两京制,西都是镐京(西安沣水西岸),东都则是雒邑(今洛阳)。镐京代表王朝的核心,是王畿之地、王族世居之地,故也称作“宗周”;雒邑则因朝会东方诸侯所营建,其周围区域称“成周”,喻义周王朝天下已成。

周王朝大行分封制,以王室同姓亲戚、异姓功臣、前朝后裔等为诸侯,裂土建国,早期分封的诸侯在70个左右,以后逐渐到100余个。王室控制的地区以外有诸侯国,诸侯国都之外有卿大夫的封邑,甚至卿大夫也可以分封子弟或家臣,这样实际形成天下、国、家三级治理体系。周王室与诸侯在礼法上是宗主和臣子的关系,周王朝是为天下共主,周王是为天子,名义上拥有当时整个天下,向南达到江汉流域,向北抵达燕山、辽海、山西北部,向西逼近巴蜀地区,向东濒临大海,而王室实际控制区域主要在渭水、泾河、黄河和洛水流域。

西周王室经历11代12王,末代君主为著名的周幽王宫湦。公元前771年,内应外合之下,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散场。

探析周王朝国号的根源还需回溯其部族的历史。周部族的先祖为姬弃,即上古三皇之一的神农后稷,后稷教会族人种植多种农作物,其后人一直很重视发展农业,部族便以周为族号,因为周字的元义便是田野种禾、以禾养口;后来为了躲避其他部族侵扰,部族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迁徙至岐山之下的周原,繁衍生息,为后世奠定了王业根基。据此,不难判断,姬发以周为国号,实在是为了传扬先祖的德绩。

西周在政治上构建了成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上下等级森严。经济上则以成熟的井田制为支柱,再辅以朝贡体系。法律体系上比夏、商更进一步,制定了《九刑》。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国人乡里设有庠(或称序),用以传授各项知识技艺,贵族则设有小学、大学,专门教授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

当然,中肯地讲,西周时期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奴隶们的默默贡献,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封建制和奴隶制兼合混杂的时代,并不真正如后人想象的那般美好。

2.既然诸侯僭越,莫怪礼崩乐坏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于赧王止。

——陈普·《历代传授歌》

犬戎攻破镐京后,西周废太子宜臼在部分家臣的拥立下称王,是为周平王。平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雒邑(今洛阳)建国,国号仍为周,史称东周。

东周时期在历史上分作两个时代,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止),周平王登台的合法性并不能被诸侯普遍认可,甚至被怀疑有杀父弑君的嫌疑,自春秋时代起,东周王室便日渐衰微,诸侯渐渐坐大,互相争霸,王室不能控制。天下共主仍然有他的实用价值,尊王攘夷是每个争霸者都使用的旗帜,如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等,依然尊奉周天子,召集诸侯会盟也是为了替天子分忧;一到战国时代,情况则急转直下,东周王室接连被诸侯侵吞土地,王室内部互相内讧不断,王畿之地本不大,却分为西周国与东周国两部分,堂堂周天子甚至无栖身之地,在西周、东周二国间辗转。

春秋时期,东周王畿之地大概有河南西北部一带,天下疆域南达洞庭,东南涵盖浙江、江西,东北达燕山、辽西,北含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西抵甘肃、四川,疆域面积已经超过西周时期。战国时期,东周王畿之地大幅缩水,不过国都方圆百里,但诸侯开疆拓土,使得东周时期疆域面积已经达到今日中国的五分之一,拥有今天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中部、四川和贵州东北部、辽宁和内蒙古一部。诸侯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已经不再实行分封,而是设郡县,由国君直接管辖,这便是后来郡县制行政区划的发端。

东周历21代25王,末代君主为周赧王,公元前256年,诸侯国秦国攻破雒邑王城,周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国号,平王沿用周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西周东周系一脉相承。

东周时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塌,井田制不能再满足生产需要,王室也无地可资分封,诸侯僭越礼制,但同时,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器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作,农业产生有了极大飞跃,金属货币得以普遍使用,文化艺术、医学、天文、数学等都得到极大发展。

总之,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也是革旧鼎新的重要时期,诸侯国自发进行政治经济体制试验性改革,使旧的封建、奴隶混杂的社会进步到更加先进的封建社会。

3.唯有雄霸中原,方能下启隋唐

十年滓秽已澄清,访旧宁须得便行。

早辟关中奉高租,重兴礼乐定章程。

——郑刚中·《十年滓秽已澄清》

当天下共主周王朝退出历史舞台810余年后,统一中国北方的周王朝开始兴起。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大冢宰(丞相)宇文泰死,他的年幼的儿子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拥护下,继任大冢宰,次年,宇文觉以岐阳之地受封为周公,随后于长安受西魏末代君主拓跋廓禅让,代魏立国,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周。

北周统治者起初称周天王,后来才称皇帝。北周共历5代帝王,与它的邻居北齐共存了20余年,即使它如此短命,但丝毫不影响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因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77年攻灭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为日后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禅让是经典且有效的权力流转方式,鲜卑部族的权贵们屡试不爽。宇文家族当初逼迫拓跋氏禅位,也被后来者如法炮制,杨坚于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

北周脱胎于西魏,最初的疆域,南有四川大部、湖北一部,北有洛阳以西的关中地区,攻灭北齐后,统一了中国北方,西有关中地区,东北至辽西,北控蒙古高原,南以秦岭、淮河与南朝为界。北周时期滥置州郡,公元580年,境内划分有211州、508郡、1124县,地方行政区划陷入一种混乱状态,州郡县三级制濒临破产。北周统治人口大约有三千万,相比于同时期的中国南方政权,俨然是泱泱大国。

宇文氏以周为国号,原因在于受封之地,岐阳乃是三代周王朝的旧地,以周之旧地获封周公,继而建国,以周之名实在是自然之理。

北周改良的府兵制,是一种出色的军事体系,故而能灭北齐,统一北方,它的继任者隋和唐沿用了这种体系,实现了大一统。当然,北周能够统一北方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统治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取缔了4万多座寺庙,夺回超过300万的人口,极大地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和军队兵员,继续推行均田制,释放了资源活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政权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作为一个鲜卑血统的王朝,北周无疑是成功的,它像前代北魏一样统一了中国北方,推行了各项汉化制度,对于民族融合具有很大贡献,但它也像北魏一样,没能解决最高权力分配流转的问题,权力过于向大臣或将军集中,内部缺乏权力制衡机制,这也是它被取代的原因。

4.纵然女皇英睿,难免尴尬迷失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武瞾·《曳鼎歌》

当周朝退场940余年、北周退场109年后,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穿上周王朝这套外衣上台。

先是公元674年,大唐皇后武照称“天后”,公元690年,已经67岁的天后武照称帝,暂时终结李唐王朝,国号周,史称武周。

女皇将都城从长安迁至神都洛阳。武照在改朝的同时,将自己的名也改掉,由照变曌。曌字喻义日月当空,普照神州大地。

武周脱胎于李唐,疆域最盛时,几乎不逊于盛唐时期,向西抵达咸海,北至蒙古高原,东到库页岛,南至北纬18°。行政区划与唐朝同为州县二级制,州县之上有监察性质的道。

女皇以周为国号,缘由不外以下:一是武照父母二族的姓氏皆出自姬姓,是三代周王室苗裔,以周为国号是为了彰显姓氏;二是武照的父亲武士彟于唐永徽七年(公元656年)被赐爵为周国公,以爵为号,也是遵循历史传统之举;三是表明武周王朝承自三代之周王朝,彰显正统。

武周只能算是李唐王朝中间的一段插曲,存在不过十余年。女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有过长时间的纠结,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宫廷政变,逼迫女皇退位,女皇之子李显复位,恢复李唐。也是在这一年,已经82岁的武照去世,谥号“则天大圣皇帝”,故后人也称武瞾为武则天。

武瞾是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的呕心沥血之下,武周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女皇执政的前半段,为了稳固统治,重用酷吏,弹压反对派,严厉打压李唐皇室和士族门阀,同时完善科举,重用庶族和平民阶层的人才。女皇为了摆脱关陇门阀的政治影响,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将之打造为世界级大都市和国际商贸城,洛阳的人口在当时已经超过百万,交通、经贸发达,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女皇帝不仅文治出彩,武功也极为卓越,在她的坚持下,中原王朝恢复了对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的控制,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大兴屯田,致力开发边疆,持续贯通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文明交流。

因为女皇帝的杰出无双,武周王朝非常强盛,但也只是唐朝中间的一段小插曲,是一个光芒被遮掩的、略显尴尬的王朝。

5.莫问曲终人散,凭谁闭合大幕

坤舆聊底定,鼎祚又更新。

五代无真主,世宗差可人。

——赵戣·《后周太祖·坤舆聊底定》

当周朝退场1207年、北周退场370年、女皇武周退场246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周之名的王朝亮相了。

历史转至五代时期,后汉邺都(今河北大名)留守郭威于公元951年攻灭后汉各方势力,在汴京(今开封)登基建国,国号周,史称后周。

后周只经历郭威、柴荣(郭威的养子)和柴宗训三代帝王,存续不过10年。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谎报辽军来犯,率大军行至陈桥,尔后炮制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逼迫年幼的皇帝柴宗训禅位,后周为北宋取代。

经过郭威、柴荣两代帝王的开拓经营,后周南取南唐的江北14州,北征契丹夺取瀛、莫、易、宁4州以及瓦桥、益津、淤口3关,疆域最盛时拥有今天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山西、内蒙、宁夏南部,江苏、安徽各一部,是五代中疆域面积仅次于后唐的王朝。行政区划为方镇、州府军监、县军监三级制。

郭威自认是三代周王室之远裔,虢公之后,以周为国号实乃攀附前朝,彰显自己的正统。

后周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两任皇帝郭威和柴荣在五代的所有皇帝中表现最为杰出:他们躬行节俭,将兵屯营田赏赐给佃户耕种,极力推行均田制,平均赋役,减轻农民负担,致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亲身前往曲阜拜祭孔子,以示尊崇儒学,民间私人讲学之风逐渐兴起,一大批儒士成长起来并通过科举成为政府治理人才;他们以雷霆手段整肃军纪,不惜斩杀大将,大力惩治官府贪腐,一时扭转吏风;他们打击五代以来日益膨胀的佛教组织,回收人丁、土地等资源,巩固了政权。

后周的统治固然短暂,但它给北宋王朝留下了一份雄厚的基业,为后者终结五代十国之乱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以周之名的五个政权中,武周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贡献不凡;北周统一中国北方,为隋唐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后周虽是五代中原割据政权,但为北宋基本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这三个政权的表现各有千秋。西周、东周王朝虽然并不实际控制全国,但是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其分封、宗法礼仪等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故而历史意义最大。

#先秦时代#五代十国#商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