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骨质疏松日:尽早预防,别让“寂静的疾病”将来找上你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少年,我看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维护世界和平就靠你了……”电影《功夫》中这段台词经常被我们拿来日常调侃,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小编特意发来紧急提醒:别等到惊奇的骨骼还没发现,骨质疏松反而悄悄跟上了你,等着老来在村口与你相见!
骨质疏松症因发病隐匿,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常常被称作 “寂静的疾病”和 “沉默的杀手”,已经成为当下困扰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之一。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系统认识一下——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我们的 骨头是由钙、磷等无机盐沉着于胶原蛋白、粘多糖蛋白组成的基质上形成的,这两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完美结合,就会让我们的骨头变得坚硬并且富有韧性,以支撑起我们的运动。
但是,骨无机质和骨基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等比例的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致使骨组织的正常负载功能发生变化。所以说,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它的显著特征就是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从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并且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首先表现为 骨骼中的基质含量明显减少,钙、磷等无机盐成分保持基本正常。由于骨基质能在钙、磷等无机盐之间起到连接和支持作用,所以当骨基质不断减少,会使骨骼中钙、磷等无机盐也不断丢失和减少,从而使骨骼产生变脆、易折现象。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表现?
第一,骨痛和肌无力。骨质疏松症轻微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只有通过专业医学检查才能发现。症状严重者会出现 “哪儿哪儿都疼”的现象,伴随全身不同性质和程度的 腰背、膝关节、肩背部、手指、前臂、上臂骨疼痛,当由静止状态下 突然活动时疼痛较为明显,卧床休息时则有所缓解。
第二,驼背。有些骨质疏松症表现为 身高缩短,背部弯曲加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驼背”。 驼背现象是由于出现骨质疏松时椎体疏松并且脆弱,重力和韧带牵引的作用使椎体受压变扁,胸椎后突导致的畸形,通常还会伴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
第三,骨折。由于骨质脆性增加,可能会导致一些病人身体多处反复发生骨折, 最常见的是椎体压缩性骨折。危害最大的是胸腰段骨折,这种骨折不仅会令患者出现腰、腿、背部疼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致残、致死。
为什么骨质疏松会引发疼痛?
骨质疏松是以骨组织退行性改变为主的疾病,骨骼疼痛是其主要症状,患者会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痛,腰背部痛最为明显。
骨质疏松之所以会导致骨痛,主要原因是: 骨质疏松会造成骨小梁的破坏、消失以及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当受到外力压迫时,甚至是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脊椎椎体会出现 压缩性骨折、楔形和鱼椎样变形,从而引发肌肉疲劳,导致疼痛。骨质疏松者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 能够承受的负重远远小于正常人,仅为正常人的大约1/3。因此,当骨质疏松症患者活动躯干时,由于腰背部的肌肉必须进行超负荷活动,就会导致肌肉产生疲劳,引发肌肉疼痛。
骨质疏松症在什么年龄段易发?
研究证明,年龄越大,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机率就越高。
人在 35岁之前,骨代谢是非常旺盛的,摄入的钙会很快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此时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也最强壮。由于成骨细胞的作用,在此期间,骨形成大于骨丢失。
40岁以后,由于我们的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钙的吸收不断减少,流失增加,从而导致 人体内的钙呈负平衡。
45岁以后,每10年骨骼的脱钙率大约为3%,可想而知,此时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肯定越来越高。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既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骨骼中的钙会不断流失,所以 趁年轻多补钙,让骨骼中的钙尽量储存得丰富一些,对预防骨质疏松绝对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有效预防呢?
首先,日常饮食预防。日常饮食中要增加钙的补充,尤其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要特别注意。可 多食用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类、动物肝脏、蛋黄、鱼子、海鱼及鱼肝油等,还有 能促进肠道吸收钙的维生素D,以及有利于钙吸收的大豆蛋白,都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其次,运动预防。运动锻炼 有利于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可以维持或增加骨量,增加骨的弹性。中年时期运动可以对机体产生很多益处,老年时期更为重要,运动 不仅能减缓骨量的丢失,还能改善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降低跌倒的风险。老年人可根据个人情况,多进行走路、慢跑、体操、跳舞、骑车、球类运动等运动。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喝浓咖啡等,会大大增加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尤其 啤酒比其他酒类对髋关节骨折的影响更显著。因此,要 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关爱骨骼健康,关注骨骼营养,尽早预防骨质疏松。
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你学会了吗?(作者:郑玉婷)
科学性把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 王琳珏
参考来源:《骨质疏松能防能治》《骨质疏松症》《大学生健康与疾病防治教程》《女性生殖健康 上 女性保健及妇科疾病》《上海市医学会百年纪念科普丛书 健康100岁 老年病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