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一般退休年纪是在70岁,当然,在古代不叫退休,叫“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皇帝。
之后的朝代也多沿用七十退休,而到了明清时期则把退休年龄提前到60岁。但是,由于古代人民寿命较短,六七十已算高龄,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是一辈子做官,直到去世。
“退休”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老臣们退休,在古代有个专用名词,现在的影视剧里也常常被提到,叫做“告老还乡”。这里问题来了,退休就退休呗,干嘛非得回老家呢?
首先,在有些朝代,京都这种地方也不是想住就能住的,当时的京城不像现在的首都,古代的京都城市化程度很低,老百姓主要还是靠种地劳作为生,所以也没什么必须非要留在首都。
再者当时大部分官员在京城住,都是典房,就是租房。唐朝以前的官员的府邸等于就是员工宿舍,只是借给你住,退休或者被调任后是要搬走的,留给下任官员住,没房子退休后肯定只能回老家喽~
清末一位官员的府邸后院丨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这也只是表因,从深层来讲“告老还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提倡宗族意识,就是死了以后一定是要葬在祖坟中的,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甭管你在外面混的多好,多牛,老了以后都是要像叶子一样回归你出生的地方的。
那这里问题又来了,在京城这样的政治中心上班,官位可都不小,假如大将军、宰相这样的大官告老还乡,还有权利吗?跟当地的县令比谁大?
辞职以后,从官位上来讲,退休干部肯定是不如人家有官职在身的,虽然在朝时,风光无限,但脱了官帽,在家乡也就是个普通百姓,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如果犯了事,自然也是上公堂的,官场也有官场的规矩。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干部在朝廷奋斗了几十年,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依然是有很多隐形的权利存在,朝中有他提拔的门生,各种人脉,特权不是一下子就没有的。
尤其是退休前被皇帝封了如“国公”之类的爵位或其他荣誉称号,此时的县官是万万不敢动他们的,即使县令再横也要给这些退休“干部”几分薄面。
拿明朝首辅徐阶来说,他在朝时其实相当于就是宰相了,60多岁告老还乡,回到了松江府华亭县,作为朝廷前任首辅,地方上那些小芝麻官自然要经常上门拜码头,从这可以看出,虽说没有官职,地方官员还是很给面子的。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怕惹事的,比如海瑞。说起来海瑞还是徐阶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徐阶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给坑了。
隆庆三年(1569),海瑞官任应天巡抚,所谓应天,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苏州、常州、镇江、松江、无锡以及安徽一部,光从地名就能看出来,这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光是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一半,同时也是徐阶的老家。
素有海青天之称的海瑞,一上任,就大刀阔斧的改革,追的贪官恶霸无处遁形,但他没想到,应天地区最大的地主,正是徐阶。其实徐阶本人也还好,关键是他的两个儿子,仗着老爹权大势大,在地方上肆意横行,特别喜欢收集土地,很是捞了一把。
虽然耿直,但是海瑞也顾及一点人情的,要求徐阶把搜刮来的土地全数退还,并未想治罪于他,一番僵持下,老干部总算答应了退还,但是没想到被朝中的死对头高拱算计,最后落得两个儿子坐牢,他的家也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烧掉了,无奈之下,徐大人只能连夜逃往外地。
由此可见,官场沉浮,“告老还乡”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功成身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