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河间府衙古碑与唐代瀛州刺史贾敦颐

2020-10-20新闻10

唐代贞观、永徽年间,河北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河北盛传三刺史,首推沧州薛大鼎。”其中提到的唐初三位著名清官,即曾在瀛州、冀州、沧州三地任刺史的郑穗本、贾敦颐、薛大鼎。因为三人政绩卓著,又被称为“铛脚刺史”。

在古代,铛是一种有三个支脚的大锅,而瀛、沧、冀三州均位于黄河以北,成“三足鼎立”之势,因此,当地人送给他们这样一个亲切的“绰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曾任瀛州刺史的贾敦颐。

贾敦颐留给河间的一大遗产,是潮海寺的修建。当时的唐代,正是佛教鼎盛时期,而贾敦颐本身曾在长安亲自参见玄奘,聆听“真经”,可知其本人热衷佛教。再加上在瀛州成功治水的经历,贾敦颐遂倡议修建一座用以镇海防洪的潮海寺,位于现在的河间市民台头村南,后世经五次整修扩建,始终香火繁盛,其大殿楹联曾入选《佛教名胜楹联》,1942年间因大火被焚毁。后来,民台头村出土一块“增修潮海寺碑记”的石碑,刻于元代致和元年,经鉴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

下图这两块石碑,现位于河间府衙碑林,左边是《潮海寺碑》,元致和元年立;右边是《河间府理刑厅碑》。潮海寺位于现在的河间市郭村乡民抬头村,始建于唐代,是河间府远近闻名的一座古刹。这块石碑于一九九〇年在民抬头村被挖出,碑名《增修潮海寺碑记》,碑文写道:泰定四年(公元1326年)六月,磁河发洪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进行救灾时曾在潮源寺避雨,向佛祈祷,恰巧雨就住了,于是在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扩建寺院,并改名潮海寺。在这次修缮佛寺的时候,曾挖出一块断碑,记载着潮源寺是瀛州刺史贾敦颐于唐贞观乙末(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创建,盖由水患而设。

贾敦颐本属曹州冤句人,大致在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贞观年间,贾敦颐多次在现在的河南、河北一带担任州刺史,留下了清廉的美名。后来,他因为公事受到连累,用现在的话,叫“连带责任”,按理应当下狱。唐太宗想宽恕他,主管官员不同意,太宗感慨道:“人谁没有过错?我就犯过太多的过错。如果犯错的人都判刑下狱,让儿子与父亲分离不说,哪还有那么多臣子为君王做事?”由此,贾敦颐得到原谅,贬为洛州(洛阳)司马。

“司马”是个正六品的小吏,协助刺史掌管军事、民政,没有什么实权,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时,即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来,贾敦颐被重新启用,再次回到他熟悉的河北一带,到瀛州(今河间)任刺史。瀛州濒临滹沱河、滱水两条河流,滱水上游与现在的唐河河道大致相仿,这两条河连年决口,淹没面积达数百里,无数农田房屋被毁。贾敦颐多次向朝廷申请,拨付资金,征集民工,对堤坝全面整修,使水患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唐代的瀛州刺史,相当于后世的河间知府,位高权大。据《新唐书》记载,贾敦颐入朝办事或官位变迁时,常常把所有家当都带走。为什么?因为他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不过是几件随身物品,瘦马拉着一辆破车而已。路人相逢,没人知道他就是权倾一方的刺史。

当时,贾敦颐的弟弟贾敦实在瀛州下辖的饶阳县任县令,颇有政绩,赢得官民一致夸奖。按照唐代的官员回避制度,“大功”以上的近亲不能在一地为官,但朝廷考虑到贾氏兄弟品行高尚,所以并没有调开他们,以示宠爱。等到唐高宗永徽年间,贾敦颐又回到洛州任刺史,针对当地豪富之家侵占农田问题,贾敦颐果断出手,没收农田三千多顷,交给贫民耕种,赢得朝野称赞。后来,贾敦颐死于任上。在洛阳,后人建了两座功德碑,以纪念兄弟二人,至今洛阳仍有棠棣(借指兄弟)坊。

来源:史说河间 河间府署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