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森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正好是1995年津湾村被列为后进村整顿的时候。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是白河沿岸的传统农耕村落,耕地3236亩,人口3028人,12个村民小组,76名党员。
那时候的津湾村,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25年前,一说津湾,群众就说:“南津湾,荒沙滩,遇水淹,没吃穿,有女不嫁南津湾。”
“南津湾难啊!”王玉森说,回想25年前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面对一穷二白的集体和家庭,感觉压力巨大。穷则思变,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津湾村的实际情况,利用耕地面积小、沿河滩土地面积大的优势,经多方求证,村里决定发展优质桃产业。王玉森多次去省里请专家,到全国各地学技术,引品种,最终找出适合津湾村种植的日本松森、美国红桃等5个优质品种,彻底摘掉一穷二白的落后帽子。
随着桃园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销路又成了新的问题。“经验教会我们抱团闯市场,成立林果专业合作社,建设冷库,逐渐把津湾的桃销往全国各地。”王玉森说,就像今年,因受疫情的影响,津湾村的桃又遇到了丰产滞销的现象。村里一方面带领桃农走精品入市之路,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电商销售平台,举办抖音节,邀请县长直播带货。既解决了销路问题,又提高了津湾桃知名度,还让群众看到了新的商机。现在,村里通过抖音、快手带货的有一百五六十人。
一业兴,百业旺。围绕桃园产业的壮大,三产融合得到创新发展,桃酒、桃胶、桃木深加工以及景观苗木林等各项产业都在蓬勃发展中,使得津湾村域经济突飞猛进,仅此一项群众人均增收2300元,集体收入100余万元。“林果产业的发展壮大,让我认识到,好产业必须对路子、合村情,群众才愿意跟着干。”津湾村桃园产业的发展历程,让王玉森感触颇深,对待农村上项目、发展产业,他有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万亩桃园的兴起和知名度的扩大,让津湾村“两委”积极启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在南阳市和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津湾村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活动广场、桃园文化广场,铺设了柏油路主干道,实现了生产路硬化,并通过厕所革命使全村700余户居民全部用上水冲式厕所。
津湾村把旅游元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之中,建设民俗文化馆,开办农家乐、民俗宾馆等,把农事活动变成农耕体验,把田园村庄变成乡村观光景区,打造闻得见香,看得见美,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田园。村庄别墅交相辉映,让游客可以深度体验地道乡土民俗,多元文化风情。一步一步展现出优雅宜居、产业兴旺的新津湾。
产业发展起来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环境变美了,群众的腰杆也直起来了。现在,一提到津湾,群众就说:“住着小洋楼,出门水泥路,往日荒沙滩,今天金银滩,有女要嫁南津湾。”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党建引领的好,把全村群众的心聚拢到了一起。”王玉森说,脱贫攻坚以来,津湾村依托产业优势,运用全域党建理念,通过“支部+新型农业主体+党员+贫困户”的模式,专门建设了以桃园产业、大棚葡萄为扶贫基地的就业渠道,根据每名党员干部特长,通过“一编三定”,让党员搭起支部与群众的连心桥、致富桥,带动本村和邻村的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产业的发展,村里富起来的群众有了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打个小牌、喝个小酒,经常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大矛盾没有,小纠纷不断。这让王玉森认识到,既要让群众富“口袋”,更要让群众富“脑袋”。
为此,村“两委”把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与建强支部、创新管理手段一起抓。为强化基层组织引领能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各项规章制度,把三亮三评、三理室工作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党员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矛盾化解三理室工作的经验,还被中央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近年来,津湾村没有出现过群众上访告状的事情。与此同时,村里每年春节都举办自己的联欢晚会,为100多名7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红包500元,一起吃年夜饭。每年还投票评选出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模范,制作成版面悬挂在主干道两边的宣传栏里,激励大家学习共勉,也将作为津湾人的家风代代相传。
近两年,津湾村先后获得民政部先进示范社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百强美丽乡村、河南省文明村镇特色旅游村、南阳市十大美丽乡村等诸多荣誉。连续举办了四届桃花艺术节、两届抖音采摘节,每年观光游客60多万人次,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按照全域党建的要求,津湾村把党组织延伸到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环节,让党员有发挥作用的舞台,让群众有了“引路人”“主心骨”,党建工作有了温度、有了色彩,全域党建成为撬动农村发展的“铁杠杆”,振兴乡村方方面面工作的“黏合剂”,实现党群同频共振的“金钥匙”。
“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好全域党建这个‘法宝’,支部、党员、群众就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奋力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王玉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