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没落之后,中原由三股势力分割,分别是曹家的魏国,刘家的蜀国,孙家的吴国,三家势力相当,互相牵制,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后几十年间,曹刘孙三家人才辈出明争暗斗,但争执了数十年仍然没有分出胜负,最后却被半路杀出的司马炎完成了合三国为一统的大业。
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蜀汉灭亡。由于在魏国与蜀国、吴国的战争中,司马家族立下了赫赫战功,自此威望大增,权势日益膨胀,曹家人只能听之任之,逐渐大权旁落。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举将魏元帝拉下皇位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15年后,西晋灭吴,最终统一了中国。
本来百姓们经历了数十载的社会动荡,好不容易等来了大一统的局面,想着应该可以开始过上男耕女织,池鱼农桑的美好生活了吧。
谁知接下来司马一族统治下晋朝不仅把汉朝几十年的胡人之乱生生充值到了上百年,还差点导致了汉人被灭族。而其中原因,主要来源于晋朝接任的那些皇帝中,几乎无一人真正有治国理政之才。
一、感性的司马炎
首先是开国皇帝司马炎,夺位之后,司马炎并没有对先前的皇帝和其心腹下死手,反而花钱好生安置了他们。
对于那些旧臣呢,愿意效命本朝的的继续任用,那些不愿意的呢,也不勉强,朝廷也给予福利,让他们吃穿住不愁。比如当时司马炎听说蜀国旧臣李密颇有才华,就想请他来朝廷任职,为朝廷效力。
李密心想这伴君如伴虎,一旦当官,项上人头朝不保夕的,还不如在家陪着奶奶好好过安稳日子。于是以需要照顾生病的奶奶为借口,洋洋洒洒写了500多字的小作文婉拒司马炎的邀请,而这篇文就是令人闻之感之无不落泪的《陈情表》。
当时司马炎的手下臣子劝他:李密拒绝为朝廷效力必定是念着旧朝,怕是以后会有谋反之心。但司马炎看完《陈情表》,觉得这写得情真意切,反而觉得李密拒绝得非常有道理。人家都说了要照顾亲人了,怎么能强迫呢?所以,他不仅保留了李密的官衔,还给他送钱送吃送佣人。
本来君主怀有仁善之心是好事,但是如果过于感情用事就会失去了大局能力。例如,司马炎觉得只有自己的亲人才是最可靠的,于是把全国土地分割成各个藩地,全部交由自己的亲戚去各自管理。
在任用人才方面,司马炎也是只用自己人,导致一些没有好的出身,但非常有才华的人难以通过正当的考试选拔等手段进入朝廷效力。久而久之,中央人才中空,而那些想施展抱负的人也只能委身于藩王或者一些有野心的臣子中。
且司马炎在位期间还大量精减郡中兵力,反而是藩王的军队组建了很多,这便给后面藩王崛起争夺政权埋下了隐患。
而当时的胡族在边疆地区慢慢发展势力,晋朝建立时其北面和西面几乎都被胡族包围。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趁着现在赶紧把这些胡族处理了,不然后患无穷。可惜司马炎听了之后,觉得这算多大点事呀,以后再议吧……于是就有了后来“五胡乱华”的灾难……
二、白痴无能的司马衷
年老后的司马炎仍旧感性了一把。司马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年丧生,只剩二儿子。而二儿子有点智力发育不全,智力发育不全到哪种程度呢?据说是连四季都分不清楚,臣子们都认为应该把皇位传给更有能力的人。
司马炎也知道自己儿子难以担此大任,但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难道要把皇位传给外人吗?于是,在司马炎去世之前,他还是狠了狠心,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傻儿子,这便是令人闻风丧胆,以后历代帝王连名讳都不想跟他有任何沾边的:晋惠帝,司马衷。
于是,就有了古代版的“没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据说有一次国内闹饥荒,大臣跟司马衷说百姓们因为饥荒,很多人没饭吃,都要饿死了。司马衷疑惑地问:“何不食肉糜?”有这么一位皇帝,可想而知晋朝的百姓得多么无奈和痛苦。
但是这时,早已对皇帝之位虎视眈眈的藩王们看见当政的皇帝这么愚蠢无能,纷纷开始举兵造反。于是有了持续了16年之久,充满血腥的“八王之乱”。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取得最终胜利。
关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司马衷去世。
司马衷去世后,司马越掌握实权。好景不长,16年的藩王混战将国家的精气几近耗尽,加上司马炎在世时精减了大部分军队,晋国失去了抵抗外敌的能力。看到有机可乘,早年依靠八王势力快速发展的胡族开始大举入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而这一场动乱,差点将中原绵延不断的上百年文明毁于一旦。
胡人一般是那些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生性残暴野蛮,他们入侵中原之后大肆杀戮,奸淫妇女,更有大量啖食人肉的做法,恐怖至极。
那可称为汉族史上最大的灾难,若不是后来冉闵发布“杀胡令”,带领汉人崛起反击,可能今天统治中华大地的,就不是以汉族人为主的华夏子女了。
司马越之后又经历了几代君王,但大多都不成气候,谋朝篡位出类拔萃,治国却愚不可及,导致国家一直动荡不安,生灵涂炭。直至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